查看完整版本: [-- 卡片盒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2月 -> 卡片盒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叶稚珊 1998-02-27 00:00

卡片盒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

  卡片盒
  叶稚珊
  深紫色纸面,白硬纸壳衬里,抽屉式有一个金属片拉手的卡片盒,样子老三老四的,十几年前就端放在我的办公桌上,那里面有我精心收集的作者和约稿对象的地址和电话,后来又加上了邮编,是我做了编辑后积攒的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每个岁末年初我总要清理一遍,一张张拿起放下,再一张张地拿起却怎么也放不下。按姓氏笔画为序分成一档档的卡片我不忍心抽出一张,只是在心里做着一年一度的清理,把不该忘记的再拣起来,让许多记忆不只停留在卡片盒里。
  首先是两笔的丁聪,他总是蹦着、跳着,双手用力推上过去一年的大门,把一张圆圆胖胖的笑脸留在门缝中,让他那陪伴了我们一年的笑声余音不止。又是他推启了新一年的大门,十几年来,我们杂志的每一期上都有他的漫画,而这位元老、功臣从我们这里得到的稿酬可能是他所有稿酬中最低的。如今他笑脸依旧,身手却不再矫健。
  看到四画的“王瑶”,轻松的心马上沉重起来,这张再也没有人来查找的卡片在失去主人后静静地守候在这里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也就是刚有卡片盒的那一年吧,在北大镜春园七十六号大书房的书堆里,先生衔着烟斗,讲着文学和散文,浓浓的山西口音,有些口吃。我坐在先生对面,听到阶前落叶被秋风吹动的细碎声响,思想开了小差。比那时又早了十几年,我去陕西插队,木箱中放着先生写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不敢想有一天能有幸坐在先生对面,完全是梦里的感觉。燕园,这是我当了编辑后礼拜最勤的地方,中关园、燕南园、蔚秀园、朗润园,每一条路都是朝圣的路,按卡片索骥,我虔诚地敲开了一扇扇门。前年搬了家,从京东南到西北要穿过整个城市,加上道路的拥堵,往往一个单程就要花上三个多小时。常有这样的尴尬:上班高峰时出门,一路长叹蜀道难。到达目的地,一腔敬重叩响房门,迎面的不是国宝级的长者,而是刚端上桌的午饭。但入宝山终不会空手而返,归来时仍是蜀道难,却是一路长歌。
  人去音容在的卡片越来越多,仅燕园就有冯友兰、吴组缃、季镇淮、闻家驷、陈岱孙,1998年刚到,又收到了邓广铭先生的讣告……燕园之外仅京城内的又有李纯青、陈荒煤、梁漱溟、夏衍、黄药眠、常任侠、唐弢、黎澍……真是不忍心写出“等等”,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独立的丰碑,他们代表了现代知识者的生活和精神历程,他们接受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和数代学人的传承,又以自己毕生坚守、完善的人格操守和学术精神感染着下一代。我无缘无能无德成为他们的弟子学生,却生逢其时有福有幸高山仰止敬瞻泰山昆仑一角。来自他们的一丝一毫一点一滴都像甘露一样滋润陶冶我,愿卡片能时时提醒、警示我永远不辜负这种幸运。
  卡片带来的回忆温暖、厚重。最难忘,每次求助周汝昌老先生,他虽目力不济,但字如汤团的作品却总是及时雨。健谈的周有光、寡言的张岱年两位老先生总会在接到电话的一周之内寄来稿件。十次上蜀道,八次是拜金克木先生,七次空手归,次次心中满。我叫他X86,相信永远不会有电脑能超过他的脑子,我为充电而去。国学大家任继愈、季羡林,偶有不能及时供稿总要真诚致歉。在冰心先生那里,留下了“遗帕悬相思”的笑谈……我依旧朝圣在未名湖畔,朝圣在闹世中的琼楼玉宇,罗大冈、钟敬文、侯仁之、宗璞、萧乾、冯亦代、叶君健……燕东园、燕南园的旧式小楼,朗润园荷塘边的新式单元房,七彩霓虹人声鼎沸的街边路旁,每一扇门里都有一方净土——圣贤人圣贤书,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每一次敲门我都好生地惭愧,这扇门我也敲得?
  燕园又有了新一代更新一代的传人,卡片盒内每一姓氏栏内似乎都少不了北大学人:金开诚、袁行霈、陈来……又岂止燕园。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前辈师长的影子,又从与他们的学生的文字交往中看到了他们的道德文章,源源不断的是稿件,渐渐加厚的是卡片,生生不息的是中华学人高贵、自由、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灵魂,古老而年轻。每插进一张卡片,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震动。
  编辑赖以生存安身立命的是一支可靠而强大的作者队伍,卡片盒给了我信心和勇气。魂归道山的文曲星,愿这一纸素笺能表寸心,我在这里年年遥祭。一个个由生疏而熟悉亲切的名字,愿这成规矩有方圆的卡片能永远维系我们的君子之交。虎年新岁,手捧卡片盒,我深深地拜了,虽不能跪只是揖尔,但一片诚心可鉴,拜百岁的陈翰伯老,拜所有不知年龄的永远年轻的作者。


查看完整版本: [-- 卡片盒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