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科龙要做强龙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3月 -> 科龙要做强龙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费伟伟 1998-03-26 00:00

科龙要做强龙

第2版(经济)
专栏:

  14年时间,科龙从手工敲打的3台冰箱起步,坚持突出发展主业的原则,集中力量扩大冰箱生产规模,确保质量优等,这条路越走越顺。如今他们已把触角伸进了国际市场———
  科龙要做强龙
  本报记者 费伟伟
  1997年10月15日,数十个国家总理、部长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授予东亚国家7家企业“最佳全球增长公司奖”,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个获奖的中国企业。授奖原因,是这家创办仅14年的企业,从手工敲打的3台冰箱起步,以年均近40%的幅度快速增长。到1996年底,已成长为亚洲最大的冰箱生产厂。
  无独有偶。就在此前不久,在向来须由中国银行担保才给中国企业贷款的香港,日本住友、美洲银行等14家国际金融财团,仅凭科龙集团总经理潘宁一个签字,就提供了一笔高达7000万美元的3年期低息贷款。参与贷款的渣打银行威尔森先生说:科龙在世界冰箱行业也很有竞争力。
  金融家们是十分审慎的。早在1995年,科龙就跻身世界冰箱十强。1996年,由第九跃为第五。去年,科龙销售“容声牌”冰箱248.88万台,在世界几大冰箱生产企业中的排名又向前跃进两位。
  两个“第一”
  科龙有两个最为骄傲的“第一”,一个是连续7年的产量全国第一;还有一个,就是同样已保持多年的产品出厂合格率全国第一———99.8%,容声冰箱曾获国优称号。科龙最看重后一个“第一”。用潘宁的话说,质量稳住了才能快。如果质量稳不住,上得快,跌得更快。
  1984年底,科龙预定第二年生产5万台冰箱。就在这时,在他们的家门口,一家当时产量已突破百万台的国内最大冰箱厂发生严重质量事故,潮水般涌来的退货,使企业一下跌进难以自拔的泥潭。
  事情发生在人家厂里,潘宁却让全厂干部工人就此事停产进行大讨论: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容声怎么办?
  理不辩不明。大讨论使全厂干部职工达成共识:企业发展速度必须与质量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同步。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科龙果断将当年生产目标,由5万台降为3万台。
  当质量与产量发生矛盾时,科龙的选择义无反顾:质量第一。当质量与成本控制发生矛盾时,科龙的选择同样毫不含糊,还是质量第一。潘宁说:不能规模上天,牌子砸地。
  近年来,国内不少冰箱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将冰箱的散热管由用铜材改为用铝材,一台就降低成本100多元。潘宁曾因下属多花100多元钱买会议请柬而大发雷霆,而对这涉及上百万台冰箱的“100多元”,潘宁回答:“做散热管,没有比用铜材质量更好的,不管多贵我们都用。”仅此一项,每年的费用就是一两个亿。
  在科龙,成立最早、机构改革中最稳定而且越改人员越多的,就是曾由潘宁亲自负责的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而最舍得投资的,也正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1988年以来的10年里,科龙在技术改造方面总投资累计达10.14亿元。
  早在1988年,科龙就建立了干部见习制度,短则一年,一般两年。或上,或延长见习期,或下。见习之后,还有助理制度,全集团200多个重要岗位都设有助理,重点培养。整个集团常年保持有20%左右的干部储备。
  巨资保技改,储备保干部,这两手保证了科龙近年来的超常扩张既快又稳,稳中有进。
  一台冰箱在生产线上的平均在线时间,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1994年,科龙年产冰箱91万台,平均产出一台冰箱的“节拍”为48秒;1995年,产量增加到122万台,这个“节拍”反而降为36秒;1996年,年产量181万台,“节拍”更快,为26秒;去年,容声冰箱产量高达248万台,而现在最新的“节拍”,仅24秒。48秒缩短到24秒,等于一个厂变两个厂!
  不熟不做
  1996年7月,科龙在香港成功上市20135万股H股,筹得人民币12亿元。翌年扩股,又筹得人民币7.5亿元,加上吸纳国际金融财团7000万美元低息贷款,两年从国际市场就拿回25亿元资金。
  这样一笔巨额资金,向哪儿投?
  不少人认为,科龙已把冰箱做到国内领先,应该借此机会搞多元化。地方主管部门明确指示科龙发展冰箱要“适可而止”。然而,科龙紧接着出手几个大动作,依然还是坚持把冰箱做大。
  动作之一:1996年下半年,投资11亿多日元,在日本神户置地建楼购买设备,聘请数十名日本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开发队伍,成立了在日本创办的第一个研究所———“日本科龙株式会社”,将世界最新的热转印、两面开门、电脑模糊等技术应用于冰箱新产品设计开发。
  动作之二:1996年12月,注资2.7亿元,在四川成都以控股方式,与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组建成都科龙公司,建设年产50万台的无氟冰箱生产基地。仅过20天,又挥师北上,在辽宁营口,注资2.4亿元,以同样方式成立营口科龙公司,又是年产50万台能力。
  动作之三:在顺德本部扩建厂房,引进设备,改造生产线,进行第六期技术改造,扩大规模……
  “不熟不做”。潘宁用四个字概括科龙的企业发展战略:不是自己熟悉的制冷行业,优惠再多、有利条件再多也不进入;不是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行政干预搞兼并力度再大也不能做。
  不熟不做。科龙这几年没接受一个地方要求兼并的企业,始终坚持突出发展主业的原则,将最大力量放在冰箱上,并量力发展相关的制冷产品———空调和冷柜。同时,进一步精干主业,将原来由自己生产、如今社会化生产已完全可以保证质量的蒸发器、门封、电器原件、塑料板材等一批冰箱配套件,果断扩散出去……
  不熟不做,科龙选择的发展之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快。1995年,科龙冰箱年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台。从1984年的3台冰箱起步,到上百万台,科龙用了12年时间。而1997年,科龙年产冰箱近250万台,这第二个百万台台阶,科龙人用了不到两年。
  做大龙,更做强龙
  3月28日,成都科龙公司将正式投产。与时下有些企业采取的扩张方式不同,科龙新创办的这个企业,不仅输出品牌和管理,而且投入巨资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生产的产品是符合国际环保潮流的全无氟冰箱,引进的设备是经过优选的具有国际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许多方面超过科龙顺德本部的水平。比如顺德的生产线5个工位需要7人,而成都科龙的生产线同样工位只需1人。
  “今年成都、营口两个厂投产后,可形成100万台能力。到明年,科龙的生产能力就可达350万台以上。350万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产规模。科龙距离‘世界第一’已经不远。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因为科龙追求的不仅是要做大,产量规模拿世界第一,还要做强。国际名牌所具备的功能,我们的产品都必须具备。科龙追求的是真正拥有世界第一的竞争力。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为提高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作准备。”潘宁这样回答。
  事实上,科龙的“准备”,早已开始。
  和我国众多企业积累资本的方式一样,科龙过去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进入90年代,众多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国际竞争的帷幕在国门内拉开,再单靠产品经营积累资金,靠自己力量开发产品,势必会因发展缓慢丧失机遇而被国外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依靠国际金融市场,把科龙的产业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以融资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为目标,科龙果断开始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1993年,科龙就在香港成立公司,吸收15个外资股东,融资4900万美元。由此入门,1996年H股在港顺利上市。在此过程中,科龙集团逐渐将总部从顺德迁至香港,把决策的触角直接伸进国际市场。
  科龙集团副总经理陈福兴告诉记者,科龙现在已初尝“全球化”结出的果实。设在日本的科龙电器研究所去年一年就开发出40多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科龙总部迁往香港后,吸引了一批擅长开发国际市场的贸易人才加盟,近几年容声冰箱出口量猛增,去年出口达20多万台,比上年增长158%。
  “实施全球化经营后,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决策的视野宽了,眼高了,手也高了。”产品通过加拿大CSA、EEV论证,美国UL论证,日本IET论证;集团通过国际ISO9000认证,MRPI资源计划管理计算系统A级论证,率先整体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论证。近几年,科龙集团取得一项项论证,打开了一扇扇通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门。
  科龙正在变大。科龙正在变强。科龙正在向“世界第一”发起新的冲击。


查看完整版本: [-- 科龙要做强龙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