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天津文化人采编《老房子》 抢救城市文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3月 -> 天津文化人采编《老房子》 抢救城市文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杰 1998-03-27 00:00

天津文化人采编《老房子》 抢救城市文化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天津文化人采编《老房子》
  抢救城市文化
  本报记者 陈杰
  在京畿门户、沿海要冲天津,著名作家冯骥才与数十名历史、建筑、考古、民俗、摄影界的专家做着一项抢救工程。
  从1995年岁末开始,冯骥才倡议,天津的一批文化人,结伴穿街入巷,踏访故旧,在历经近六百年沧桑行将改造的天津的发源地旧城“老城厢”采风,编辑出版富于凝重历史感的图集《天津老房子·旧城遗韵》一册。之后,这个文化人群体又开始卷筒式考察天津享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近代租界西洋建筑和海河两岸的码头文化的遗存,组织摄影工作者成系列地拍摄,编成了《天津老房子》历史文化图集的《小洋楼风情》(上、下)和《东西南北》一册。“我们已经把天津的形象历史放进了图集中”,冯骥才说。《天津老房子》用时达三年,共拍摄二点五万余张照片。
  第一次用镜头留下“老城厢”文化景象的《旧城遗韵》已经问世,冯骥才冒着严寒首先捧给久居于此的世纪同龄人张淑兰和1995年出生的婴儿任怡彤,表达对一座名城生命史的尊重。《天津老房子》工程引起政府主管官员、文化、建筑界人士和市民百姓心弦的震动,称道此举是“抢救城市灵魂的文化行为”,使得一座城市保持了流动的传统,充满人性、诗意、幻想和感性。
  有的学者把冯骥才这个群体的“文化行为”比作“救火队”。面对旧城改造,包含文化意味的建筑被成片拆除,城市的个性愈来愈模糊,风貌愈来愈趋同。如果旧城经过改造,通通淹没在摩天大厦、玻璃幕墙的丛林之中,虽然实现了现代化,却失去了一个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如何既改造危旧房屋又保护历史名城的文化风貌,是我国城市建设中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天津文化人正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一座城市最深刻的特征是她的文化。由于近代历史风潮,天津的旧城文化、租界文化和码头文化奇异地并存,既相冲突,又相融合,在天津形成包括建筑在内丰厚而特有的人文个性、情调和魅力。但在已逝的年月,天津人民阻击过八国联军侵略的明清式鼓楼已被拆除,辛亥革命时期演过新剧的老式戏馆大观楼戏院、被列入亚洲《中国近代建筑总览》的东北城角正兴德茶庄钟楼、第一工人文化宫广场的马可·波罗纪念柱、近代外国侵略者的见证物戈登堂,这些称得上是中外建筑文化的结晶也被毁弃。因此,借都市肖像的全景写真《天津老房子》的推出,津门的专家们呼吁,历史可以创造,毁损的人文环境却不能再造。丰富的历史内涵不是死掉的遗迹,而是一种与当代人紧密牵连的活着的文化灵魂,对于面向未来的人们,永远需要而不能放弃这一巨大的精神能源。
  天津的意大利式民居 曾志坚 摄(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天津文化人采编《老房子》 抢救城市文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