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3月 ->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惠永正 1998-03-31 00:00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惠永正
  内容提要:●知识经济作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在蓬勃兴起。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它的最大不同在于,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物质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日益深化,科技与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高级化的结果。
  ●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给人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应该认真研究并及时提出应对之策。
  ●加快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准点。
  作为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一,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它不仅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真理性、预见性,有力地说明了党和国家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大决策的英明和及时,而且也向国人表明了工业经济不是我们的终点,中国必然走向知识经济。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知识经济的有关问题,以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知识经济的特点和意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按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未来经济要改变和超越现在这种以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即改变片面地追求产品技术的极致、追求单一商品生产规模的极大化,而转向把知识作为主要的内驱动力。它建立在日渐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张敏捷制造和个性化商品的规模化生产,是能够按用户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所以,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
  从发达国家经济成长的过程可以看出:首先,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今天的信息化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将使经济系统在产品、服务、效率、企业形象、生产、流通、交易等概念及操作方面都面临深刻的变革。其次,知识经济将改变传统经济的特点。这包括:(1)经济的全球化使市场规模和容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2)知识具有更大的共有性和外部性,使企业间的关系、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市场结构发生变化;(3)基于更加完备的知识、信息和网络手段,供需双方的关系及交易的方式、渠道将发生新的变革。第三,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它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的决定模式,使创新优势弥补资源、资本上的劣势。加强创新,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理论界普遍认为,从本世纪80年代到下个世纪前20年,甚至更长,发达国家将处在知识经济的长周期内。可以预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此阶段全球的主题。和平的实现需要以和平为导向来应用科学技术,唯有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方能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并消除贫困、差异和不平等。在发展方面,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除需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之外,还都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由于过去对技术的盲用、误用所带来的问题。未来的知识经济必须建立在对科学技术的自觉使用上,真正按照自然规律和人类合理的目的来生产和消费。当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优先课题,是加快发展和消除贫困。加快发展就必须借鉴前人的成就,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或发展战略;消除贫困,关键是解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的素质提高问题,这更是离不开科学技术。引入知识经济的做法,有可能更有效、更快捷地解决上述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知识经济的发展可使人类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先进的知识也可为更多的人所共享。
  从知识经济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真理性、预见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物质财富尤其是精神财富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日益深化,科技与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化、高级化的结果。
  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生产力进化史,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演化史。生产力每一次划时代的进步,都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重大飞跃。人类发展到如今,主要经历了四个时代,即:石器、铜器、铁器和机器时代。其中,机器时代又可分为动力机、自动机和智能机三个阶段,并对应着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每次革命都表现为智力的伟大飞跃,都是知识和智力向生产工具或产品中的进一步凝结。而在智能机阶段,知识和智力的作用已成为根本性的推动力量。世界的格局一再出现这样的场面,政治和军事的力量取决于经济、产业的发展,而经济、产业的发展又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突破。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现在的北美,这在科技层面上就表现为创造新知识和开发先进技术能力的接替。“知识就是力量”,并且是可以创造和改变历史的力量,这一观念不断被历史所证明。在历史的转折阶段上,谁先掌握先进的工具,谁就在历史进程中掌握了优先权、主动权和决定权。
  其次,科学技术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成为人类进一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是科学技术改变人类和历史的最直接和无可辩驳的例证。如今人类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工世界———一个用现代科技元器件组装的世界。现在不论是人工合成的材料、转基因物种,还是网络媒体中的各种虚拟现实,它们已成为人类新的工作环境、劳动对象、生产基础、操作工具等。历史昭示人们,任何民族只有适应这个不断进化的世界,才能够生存和进步,只有能改变和创造新的世界,才能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参与世界的进步。因此可以说,如何与这个科技化的人工世界打交道,是人类所面临的最紧迫的生存问题。
  其三,科技知识为生产和经济不断注入新鲜活力。纵观世纪之交的世界产品市场,智能的物化产品已登上了经济发展的舞台,快速扩张的软件产业已成为当前最为夺目的朝阳产业,其它智能商品和智能服务也大放异彩。产品、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级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生产和经营中,研究开发、战略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等软组织功能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延伸到工作间中的创意及实验室中的交锋。这真正是知识的较量,是智慧的对抗。所以我们看到,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上的优胜者,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国家才能拥有较高的生产率。
  最后,科技知识造就新的产业主体。伴随知识经济的来临,一个更显著的特点是:知识型劳动者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改变经济系统产出的显著变量。这主要表现在:(1)白领人员的数量早已超过蓝领人员的数量,并且在白领阶层内正在产生更复杂的分工;(2)产业主体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就业起点和收入,个人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就业方向,个人的知识积累决定着工作中的进步;(3)高附加值向高新技术产业或智力密集型产业转移。所以,知识不仅仅是力量,更是机会;知识不仅仅是可兑现的资本,更是新财富的源泉。
  总之,在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起着真正的核心和关键作用,这使我们再次想起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讲过的一句话:“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而10年前,他又做了进一步的概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话虽然是多年前所言,但其洞见和远见都已为后来的现实所印证。它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所具有的那种先决性、动力性的本质,深刻阐明了其广为应用的价值、无所不在的渗透作用和极富冲击性的力量。首先,阐明了科技发展,如历史上的生产力进步,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其次,阐明了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迁都源于科技的推动;第三,阐明了科技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第四,阐明了科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第五,阐明了依靠科技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新世纪的重要途径。总之,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包含着意义深远的预见,即人类必将走向以科技发展为动力或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社会,从而为我们指明,一个民族求得发展和强盛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做好走向知识经济的准备
  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的确占世界的大多数,但是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却集中在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知识经济的到来在给人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这就是有可能加剧知识分配和交易中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若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知识积累,那么它就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来求购发达国家的知识成果。面对知识经济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应该认真研究并及时提出应对之策。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国情极其复杂。就经济而言,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技术层次参差不齐,市场发育和产业格局处在大变动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全社会共同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是难以做到的。但这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忽视自己的知识经济的萌芽,或放弃发展局部的知识经济,而应该充分认识到现在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契机:(1)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们依靠科技、发展知识经济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实现国家强盛注入了持久动力;(2)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建设正稳步推向前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逐步地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推向知识经济的轨道;(3)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我们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后发优势和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4)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规模日益壮大、不断加强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研究,都为知识经济成长奠定了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一,中国不可能全盘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这是由我们独一无二的国情,由我们既要工业化又要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所决定的。同时,我们现在不具备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也承受不起他们曾造成的失误、浪费和污染。其二,要对我国进入或者并入知识经济的途径和时机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科学决策。第一,建设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利用后发优势,加快我国的信息化进程;第二,积极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尽快提高支柱产业和主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创造环境,加强导向,完善支撑条件,全力支持与知识经济相关产业的快速成长;第四,鼓励科技进步,培育以创新求发展的风气。要鼓励创新,让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得到社会的回报。从技术水平上讲,做好引进和消化、吸收,固然可以使我们走一些捷径,但可持续的发展首先是自我发展,真正的竞争力只能源于自主创新,真正的动力在我们自己身上。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作为为国家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性战略。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断为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必须认真把握的基准点。
  加快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今后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尽快提高生产水平,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尽快提高技术含量和档次,告别落后的、低级的生产方式。首先,人口压力迫切需要我们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品种、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技术的飞跃。可以说,农业领域的科技进步是决定我们在新世纪生存的关键要素。其次,要加快基础工业、制造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大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是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而这些产业上的成功是靠市场份额来衡量的。在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的成功、企业的成功、市场的成功和研究开发的成功都是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只有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完善国家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加强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促使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主体,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在新的世纪里大有作为。此外,还需要特别加强第三产业的科技进步。因为我国未来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在于第三产业,而未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将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基于新的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服务业将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国家扶植这样的大产业,既能为城乡居民创造就业和致富的机会,又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新知识、前沿知识的源泉,是科技进步的先锋,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体现。现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大趋势表现为:两者合一,即基础研究的高技术化,如超导、核聚变的研究;两者都与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的前沿贴近,如芯片、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两者都与社会经济的迫切需要和难点相关,如能源、环境、信息、健康等。于是,国际上已有不少大企业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大投入,以期获取领先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所以,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等问题的交汇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脊索。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既要有投入上的保证,也要与国家需要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求高、求新”,在发展目标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布局,超前起步,“坚持扬长避短,自主创新,努力形成和发展我国自身的科学技术优势。”
  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口多是我们国情的第一大特点,而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又有相当多的人在从事低级的生产,这是我们发展所面临的真正压力。人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力量,造就知识经济必须从价值的源头做起。邓小平同志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作用。”近期的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人力素质已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亦即成为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经济越是高级化,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作用价值就越大。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面向经济的全球化,一个能主动应变的、能响应创新潮流的“教育+培训”的网络体系,是提供合格劳动者的必要条件。只有给劳动者以新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和完善机会均等的环境,才能为劳动者打开通向知识经济的大门。


查看完整版本: [-- 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