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少轻狂 多磨炼——潜心斋主人王明明访谈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3月 -> 少轻狂 多磨炼——潜心斋主人王明明访谈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剑武 1998-03-27 00:00

少轻狂 多磨炼——潜心斋主人王明明访谈录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少轻狂 多磨炼
  ——潜心斋主人王明明访谈录
  剑武
  王明明在六至十四岁之间,年年都有作品参加国际少儿绘画展览,并多次获得一等奖,直到文化被革了命的1966年。“神童”既让他在儿时便远远地高于同龄人,也让他在青年时代因为这顶大帽子的失去而更为艰辛。
  王明明从未进过美术院校,而是私淑于李苦禅、吴作人、蒋兆和、刘凌沧、周思聪、卢沉等。这么多名家把手相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负担——师从一如传统,既是雄厚的基础,也是沉重的荷载。
  如今,王明明已经人到中年。九十年代以来,一顶顶“桂冠”依次叠加在他的头上,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市美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这些,给他带来了难得的荣誉,也带来了更多的忙碌。忙碌源于这些荣誉带来的社会责任,也源于这些荣誉带来的人们的一些苛求。
  使神童顺利成材,而不是转轨变形,甚至夭折,这是一个迄无定论的多学科大命题。在王明明这个个案上,这个命题的答案是简单的,却是有效的:严父与慈母。王明明说,当我们哪一个孩子取得一次好成绩时,父亲总提醒说:不要骄傲,还有不足。而母亲,却早下了厨房,正在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以示鼓励。
  使学生独立于世,而不是食古不化,成为老师的复制品,这得益于王明明几位先生的大家风范,引导他走上了一条做人与作画并举的正确道路;也得益于王明明的转益多师,李苦禅恣肆放达的大写意花鸟,吴作人严谨而大度的教学风格,蒋兆和畅达而又结实的人物造型,刘凌沧厚重森严的工笔历史人物,周思聪、卢沉夫妇开阔的艺术视野,让他在一个巨大而又真实的空间里行走。
  使荣誉淡化,既不推卸应有的社会责任,又在纷繁躁动的环境中保持一张宁静的画案与书桌,在潜心斋里读自己想读的书,画自己想画的画。这就是现在的王明明,他的心思与行为。
  他说:社会越是浮躁,你越应该沉静。市场越是红火,你越应该冷清。随波逐流,随风起舞,很可能找不到北,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
  他说:对于生活,感受是第一位的。生活中的那些情趣可以寻找,可以创造,但更要慢慢体会。磨炼是一种生活状态,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说:传统是一本大书,随便翻翻是不行的,得认认真真地读,翻来覆去地读。对照传统,才知道自己的浅薄。
  他说:真正的风格靠的是千锤百炼,真正的艺术品是没有火气的,经得起推敲,耐人寻味,由此而反省自己:是不是下的功夫太少?是不是想得到的东西太多?
  听他说,再看他的画,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王明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于传统的吸收,也可以看到对于传统的反省;可以看到时尚的影响,也可以看到对于时尚的批判;可以看到对于生活情趣的珍惜,更可以看到对于生活中那些坎坷的回顾——伤口愈合了,但那份痛楚却有意地保留着,以使自己清醒。笔道里,主要是帖的俊逸与优雅,也有碑的苍茫与苦涩;墨色里,有自然的光影纷披,更多的是心灵的轻轻摇曳;结构里,有对于物象的概括,更多的是对于情趣与诗意的追寻与锤炼……由此而创造了一个轻松、超然、清幽,由此而浸漫人心灵的艺术世界。而这个世界的背后,是艺术家对于轻狂的压抑与排斥,对于磨炼的珍惜与总结。


查看完整版本: [-- 少轻狂 多磨炼——潜心斋主人王明明访谈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