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穷而有志——巴中印象之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8年06月 -> 穷而有志——巴中印象之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安洋 贺广华 1998-06-30 00:00

穷而有志——巴中印象之一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穷而有志
  ——巴中印象之一
  本报记者 安洋 贺广华
  大巴山系与秦岭山脉并称为秦巴山区,是中国著名的贫困带,广为人知;深藏于大巴山系中的四川巴中地区,直到我们抵达成都还几乎一无所知。这也难怪,巴中地区毕竟新建还不满五岁,所辖三县一市,全是些“穷哥们”。倘若我们这回不是专程为了扶贫采访,倘若四川省扶贫开发办主任颜继禄不一再推荐“巴中经验”,我们哪会大老远地跑到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国道公路的贫困地区呢!
  乍到巴中,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吃“招待饭”。进餐厅落座后,行署专员李克明又招呼省委党校的几位教授入席,满满当当12个人,动筷子都得将就些;桌上虽无山珍和海鲜,但非常可口,尤其是当地产的那种小洋芋最受欢迎。起身时,专员叫过服务员:“这顿饭记在我的账上。”一聊才知道,这个地区所有部门和干部的经费都是严格包干的,书记和专员也不例外,以专员为例,包括办公费用、通讯费用、汽车费用、司机工资、招待费用等,每年不能超过3.3万元,超支部分自理。他玩笑式地说:“不过这也有我们周登全书记的意思在内,回头我得让他摊一半。”
  “穷日子必须穷过”,地委秘书长张中孝介绍说,不仅各项开支全部包死,人员编制也严格控制。从1993年10月建区迄今,地直机关所有部门几乎都没有满员,像组织部、人事局、劳动局等部门节余编制近1/3,绝大多数部门都是两三块牌子一套人马,道理很简单,尽量减少财政开支。诸如此类精打细算的故事多的是。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同时外出,不是各自分坐小轿车,而是一起合用、平分费用;一台小车挤不下时,不开两台小车,而是换乘面包车。甚至连开会发文件,都按与会代表人数印发,决不浪费纸张。
  其实,巴中的干部一直在过着穷日子。刚建区那会儿,巴中的家底实在寒酸:所辖三县一市财政累计亏损高达9000万元,295万农村人口中有建卡贫困人口91万;全地区仅有柏油路28公里,人均用电只及全国的7%,进出长话线只有4对,四川省委发来一份加急电报,竟在路上“走”了两天。
  巴中地区的干部在一无办公场所、二无住家房子的困难情况下带领广大贫困群众踏上了创业之路。近5年来,省上拨给巴中地区的建设费总共只有2200多万元,这点钱连买块地皮都不够,但巴中却奇迹般地崛起了一座近6平方公里的新城。走在那整洁宽敞的滨河大道上,我们难以想象它原来是一片荒芜的河滩,也没法猜度巴中人是怎么筹措4亿多元的建设资金的。巴中人自豪地说,建新城吸引了数百支的建筑施工队伍,但我们30万元以上的基建项目一律公开招标,幢幢大楼修起来,干部却没有一个因此倒下去。
  巴中的干部说,我们不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树立求实务真的作风,哪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题图:巴中新城一角。
  安洋摄
  贫困的四川巴中地区可贺可赞。贺者,贺其穷而有志,艰苦创业,立志改变穷困面貌;赞者,赞其贫而有德,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勤立业,以俭修身,一心为民。这样有志有德,万众一心,锲而不舍,改变整个地区穷困面貌,岂不大有希望?但愿“巴中经验”能给其他贫困地区以启示。——编后(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穷而有志——巴中印象之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