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来自“邓小平街”的祝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8月 -> 来自“邓小平街”的祝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刚 1999-08-31 00:00

来自“邓小平街”的祝愿

第7版(国际)
专栏:新中国五十年外国人看新中国

  来自“邓小平街”的祝愿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刘刚
  费奥多罗夫是著名的眼科专家、眼显微外科研究中心董事长、俄罗斯劳动者自治党主席。他家住莫斯科郊区“邓小平街”1号,“邓小平街”是他出资建设,亲自倡议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的。采访时费奥多罗夫骄傲地对记者说,他是“邓小平街”上的居民。
  费奥多罗夫和记者可以算是老相识,1997年7月邓朴方访问“邓小平街”时记者曾对费奥多罗夫进行过采访,这次采访自然是从邓朴方访问“邓小平街”谈起。费奥多罗夫说,他与邓朴方有通信来往,十分钦佩他为残疾人事业所做的贡献。费奥多罗夫认为自己的想法在很多方面与邓小平的主张相通,很多方面又受到了邓小平理论的启发。他说,“邓小平街”所在地斯拉维诺村就是按照邓小平的理论建造的。“我们用企业利润的15%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买了27公顷土地为职工造了房子,修了道路,买了汽车,建了文化体育中心;为当地农民修了净水场、奶牛场、养马场。”他说,“邓小平主张多劳多得,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些都与我多年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住在斯拉维诺村的居民是俄罗斯人中第一批这些主张的受益者。他们中间有退休者,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我们之所以把这条街命名为‘邓小平街’,就是要表明,邓小平不仅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为俄罗斯人所牢记。”
  费奥多罗夫对中国情有独钟。他高兴地告诉记者,9月1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他将再次访问中国。他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已经整整走了50年。50年里,我亲眼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走向国富民强。”费奥多罗夫认为,中国的改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闯出了一条新路,被世界其他正在实施改革的国家视为成功的榜样。费奥多罗夫说,“1983年我第一次到中国时就感到了中国市场与当时苏联市场的不同。在中国,商品丰富,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苏联,货架空空,人们干自己的活累了,他会说,‘明天我去上班,在那可以休息。’当时中国农村已经实行家庭土地承包制,各尽所能,劳有所得。邓小平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1987年我第二次到中国时,发现中国的变化更大。”费奥多罗夫认为,他第二次到中国最大的发现是,中国的经济正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的崛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血液。许多企业实行了股份制,由于职工手中握有企业股份,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职工的地位以及劳动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不是6小时、8小时,而是情愿工作10小时、12小时。中国的改革调动了劳动者的最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改革是成功的,使中国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我认为,中国改革后的新体制是最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费奥多罗夫说,受中国改革经验的启发,他率先在自己领导的企业中按“多劳多得,多能多得”的原则搞起了改革,12年来企业内部从没有因分配问题而发生争吵。
  费奥多罗夫是著名的眼显微外科医生,他曾成功地为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部长做过眼睛外科手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他在自己领导的企业内部成功地实施了改革,经济效益在全俄盈利企业中名列前茅。他所领导的眼显微外科研究中心在俄罗斯、独联体地区及其他一些国家开设了几十家分支机构,眼下他正忙着在中国山东省潍坊市建立另一个分支机构。(本报莫斯科电)


查看完整版本: [-- 来自“邓小平街”的祝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