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探索交通扶贫新路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8月 -> 探索交通扶贫新路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黄家城 1999-08-31 00:00

探索交通扶贫新路子

第12版(经济专页)
专栏:

  探索交通扶贫新路子
  黄家城
  桂林市交通局近年来狠抓乡村道路建设,较好地破解了贫困地区如何加速经济发展,调动农民建设乡村公路积极性和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三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交通扶贫的新路子。
  第一,劈山修路,将贫困山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破解贫困地区如何加速发展的难题。贫困山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山区的农民群众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交通闭塞。“要致富,先修路”。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消灭乡村交通的死角。1996年以来,全市共修建乡村公路400多条,总长达2497公里,1998年底全市所有的乡镇都开通了公路,85.5%的行政村通了四级公路。路通财通,一大批贫困村在公路开通后,面貌焕然一新。蒲芦瑶族乡古立村是桂林市有名的贫困村,距离乡政府有42公里,尽管瑶山特产丰富,但由于公路不通,群众只能靠肩挑背扛将土特产运出山外,大量的土特产品因此而缺乏市场竞争力。1997年,交通部门与该乡共同努力,将四级乡村公路修到了村里,方便了群众发展生产,木材、竹木器制品、瑶乡中草药等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到了山外,山区群众从发展生产中得到了实惠。1998年,古立村农民人均增收250元,解决了温饱问题。
  第二,典型引路,破解农村交通建设中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难题。山区群众急于脱贫致富,有强烈的修路愿望。但由于修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山村容易被面临的巨大困难所吓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抓好典型,通过典型带动整体的发展。我们选择群众热情高、积极性高的地方,进行重点的支持,启动贫困山区内在的活力。荔浦县三河乡东里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展农业生产劣势明显,而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却又因交通不便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当地政府和群众对修建公路热情较高,主动地为公路建设捐资出力。县交通局主动介入,从经济上予以大力扶持,短时间内10余公里的公路就开通并与国道实现了连接。公路开通后,东里村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建立起了省级丰鱼岩旅游度假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前几年的不足1200元增至3100多元,率先在全县摘掉了贫困帽子。我们及时组织在等待观望的贫困村到东里村参观,群众修建乡村公路的热情空前高涨。1997年以来,荔浦县修建乡村公路长达156公里,成为桂林市第一个乡乡镇镇通柏油路的县,98%以上的行政村开通了公路。
  第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破解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贫困山区经济欠发达,群众收入不高,在温饱难以解决或刚刚解决的情况下,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乡村公路建设确实困难很大。而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交通工作就寸步难行。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化解公路建设的资金难题:一是确保政府投入,保证每年公路建设的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长;二是以县交通局为主体,统贷统还,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融资筹资;三是鼓励和引导群众特别是乡村公路受益群众捐资出工。从实践中看,这些做法尽管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问题,但对于缓解资金压力大有好处。目前,桂林市已形成了一种政府、交通部门、山区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发展交通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广西桂林市交通局局长)


查看完整版本: [-- 探索交通扶贫新路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