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2.3亿到350亿——访德中经济关系开拓者冯·阿梅龙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9月 -> 从2.3亿到350亿——访德中经济关系开拓者冯·阿梅龙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江建国 1999-09-30 00:00

从2.3亿到350亿——访德中经济关系开拓者冯·阿梅龙根

第7版(国际·体育)
专栏:通讯

  从2.3亿到350亿
  ——访德中经济关系开拓者冯·阿梅龙根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对中德经济关系发展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奥托·沃尔夫·冯·阿梅龙根。这位德国经济界的耆宿始终站在促进德中经济交流的最前列,博得广泛的尊敬。最近,他接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邀请,即将前往北京出席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准备第十五次踏上访问中国的旅程。9月24日中午,他在科隆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一落座,他就给记者递过一个厚厚的文件册。那文件册质朴无华,褐色的皮封面上没有任何装饰。然而正是这个文件,当时使西方世界震惊,这就是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签订的第一个贸易协议的原件文本。在这个历史性文件上签字的中方代表是当时的中国贸促会长南汉宸,德方代表则是当年不满40岁的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阿梅龙根先生。老人深情地回忆起战后联邦德国和中国开始建立贸易往来的情景。
  “那时候的困难是当代人难以想象的。当时联邦德国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与中国的一切接触都通过中国驻瑞士的大使馆这个渠道。我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成行是1957年9月8日,可准备工作足足做了两年。”他接着说:“那时候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是需要些胆识和勇气的。联邦德国内部争论很激烈,有人反对同中国发展贸易往来,担心因此损害同西方伙伴的政治关系。最后,是当时的阿登纳总理拍了板说,‘去!就派阿梅龙根去!’”说到这里,阿梅龙根先生有力地拍了一下桌子,似乎要表现当时争论的激烈程度。
  他兴致勃勃地接着说:“那时去北京要绕道香港,从广州到北京火车还得两天。”他回忆道:“在北京,我们和南汉宸会长等中方代表每天开会,讨论协定的细节,经过双方的努力,终于在9月25日签订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贸易协定。它不仅仅是个贸易文件,而且提供了一个贸易往来的模式,比当时联邦德国与一些西欧国家的协定都好。这个协定是一块奠基石。如果从贸易额上看,协定规定才2.3亿马克,而去年达到350亿马克,这是何等巨大的进展!德国和中国距离虽然遥远,但40多年的经贸往来把我们联系得这样紧密。”他给记者讲了一个细节,以说明这个协定在西方引起的轰动。协定签署后不久,他去美国旧金山参加一个经济会议。美国记者在机场把他围住,问他为什么要和中国签这个协定?他回答说:“我们着眼于与中国关系的未来,为长远的合作创造条件,这对整个西欧都有好处。”
  阿梅龙根先生作为几十年来中国进步的见证人,对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触很深。他说感受最深的是中国意识到自己的关闭自守,并及时地走上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他说,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经济体制的改革,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选择的道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阿梅龙根先生在担任德国经济东方委员会主席、德国工商大会主席等多项重要职务多年之后,现已不再具体负责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但作为40多年前德中经济贸易往来的开拓者,虽然年过八旬,他仍然在思考着德中在经贸关系方面深化合作的可能性。他对记者说:“我在考虑,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国可不可以和中国携起手来共同去开拓第三方市场?”他表示,在同中国人民共庆佳节之际,他希望和中国贸促会、外经贸部的老朋友进一步探讨双方合作的广阔前途。(本报波恩9月25日电)


查看完整版本: [-- 从2.3亿到350亿——访德中经济关系开拓者冯·阿梅龙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