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镜子与旗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9月 -> 镜子与旗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季音 1999-09-30 00:00

镜子与旗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国庆抒怀

  镜子与旗帜
  季音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公布了一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在一九七八年的大事记里,只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另一件就是小岗村农民推广大包干责任制。在党的正式文献上,小岗村的改革作为一件大事,被正式载入史册,这无疑是件了不起的事。
  小岗村对于党与人民给予她的巨大荣誉,是受之无愧的。一九七八年,中国的政治气候乍暖犹寒,虽说万恶的“四人帮”已经垮台,但“左”的阴云依然没有完全从中国上空消散,“包产到户”(亦即大包干)在党的正式农业文件上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许多人谈包色变。在这种情况下,小岗村农民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敢于逆风而上,毅然在包产到户的契约上摁手印,这种非凡的政治勇气与胆识,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小岗村是包产到户的唯一首创者吗?不是。其实早在一九五六年及以后的几年间,它在浙江、安徽、广西等地农村已经以各种形式出现,并且得到了当地体察农民疾苦的干部的支持。本来,包产到户并非一件多么深奥复杂的事,它无非是让农民真正成为耕地的主人,使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对国家多作贡献。可惜,那时包产到户被斥责为离经叛道的“单干风”,统统一棍子打死。广西有个环江县,是个贫困山区,一九五六年那里的农民在当地县委的扶持下,搞起了名曰“三包到户”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并获得显著成效。不料“左”风刮来,大难临头,县委三个正副书记、县委农村工作部两个正副部长、四个区委书记,全被打成右派分子,开除党籍,甚至开除公职。至于当地农民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小岗村的可贵处,就在于他们不怕“单干风”、“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一顶顶吓人的大帽子,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前人开辟的道路。小岗村农民是幸运的,以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为代表的一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破除“左”的坚冰,支持了他们的勇敢行动,没有使他们重蹈广西环江县农民的悲惨命运,而是成了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由此带动全国农村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重温一下这段围绕着包产到户的曲折历史,以史作镜,岂不发人深思?
  半个世纪过去了。五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变化真是地覆天翻,新人新事书不胜书。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恐怕还是以小岗村为旗帜的农村改革。几十年来中国农村反复探索,几经曲折,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在七十年代末,彻底挣脱了陈腐观念的束缚,迎来了五十年来农业战线上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人所共知,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大地解放了长期遭受摧残和压抑的农村生产力,影响尤为深远的是,它给亿万人带来了一个思想的大活跃与大解放。
  引导中国农村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旗帜上,是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查看完整版本: [-- 镜子与旗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