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形象的精神价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10月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形象的精神价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胡山林 1999-10-30 00:00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形象的精神价值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理想形象的精神价值
  胡山林
  自古以来,为了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有识之士一直在提倡、在号召文学艺术要体现真善美的崇高理想。时至今日,为了对抗物欲膨胀、精神沉沦的世俗倾向,我们又在呼吁作家艺术家要创造体现真善美、体现崇高精神价值的艺术形象。然而,总有人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这是脱离现实生活的精神乌托邦,太空太虚,不能参与日常的生活实践,没有现实的实践价值。这种批评意见给作家和理论家以很大的精神压力,迫使作家不敢大胆塑造、理论家不敢大胆提倡理想形象。
  这种批评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想想却很浅明,只是一面的亦即片面的道理。因为创造理想形象不是让人直接模仿,而是让人精神上向往。“不现实”恰恰是它的优点而不是缺点,是它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构成是复杂多样的,因而精神需求也是复杂多样的。既需要有指导现实行为的思想,也需要有引导精神向往的思想;既需要有切近生存的可以照着“做”的思想,也需要有远离生存的体现精神追求的思想。前者“实”,后者“虚”。前者具有付诸行动的实践价值,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落实;后者只具有精神感召价值,它对现实的意义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在人类的精神坐标上,代表精神追求的思想,在水平的维度上,处在超前的位置上,表现为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人们向着理想境界前进;在垂直的维度上,则处在超拔的位置上,表现为一种强大的提升力,提升人的思想不致向下沉沦与堕落。
  现实生存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心中响着一个声音:怎么办,应该怎么办?这时候各种思想都会钻出来微笑着向你招手,争相哄劝,召唤你跟它走。就一般人的一般趋势而言,愿意往“低”处走,即愿意选择能为世俗生活的满足提供辩护提供根据的思想;但与此同时,洞察世故人心的思想家们也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追求卓越即往“高”处走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世俗化乃至庸俗化的自我不满,因而又向往崇高向往理想向往美好。这就是人类虽然总是摆脱不了世俗(乃至庸俗)但却永远向往崇高的人性方面的根据,也是文艺接受者愿意接受理想形象、理想境界感召的深层心理根据。例如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思想家艺术家们早已否定和蔑视了崇高和理想,他们在世俗的“平面”中感到了轻松。然而也正是这个“平面”同时又成为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平面”让他们感到了空前的精神空虚,于是又转而真诚地呼唤重建富有价值感的精神家园。西方人走过的精神轨迹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平心而论,理想形象所体现的精神高度,现实生活中的平常人是很难模仿很难达到的,因而不具有规范行为的实践性,不具有广泛普及的现实性。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作为一种精神境界虚悬于人们心上,无形中起着一种警示和提醒作用。古人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指的就是这种作用。理想境界对人类思想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感化力、感召力、吸引力。有史以来人类就是在理想境界的追求中一步步迈向文明的新台阶。对于理想境界,人类只能逐渐靠近却难以完全达到永远悬在人类精神追求的前方或上方,牵引和提升着人类进行精神爬坡。
  仔细想一想,人类历史上那些超拔高蹈的思想和体现理想境界的文艺作品所起到的不都是一种感召作用吗?冉阿让的宽善情怀,平常人很难企及,但平常人一想起冉阿让,心灵中一般都会有所感动,都会不自觉地变得更多一些同情心和怜悯心。聂赫留朵夫那种真诚的忏悔,那种舍弃一切、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崇高行为,一般人大概也不容易做到。但心中有了一个聂赫留朵夫作参照,当你做了错事时,大约会主动多一分自我谴责,自我忏悔,因而灵魂多一分净化。张洁笔下的钟雨(《爱,是不能忘记的》女主人公)那种刻骨铭心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那种为坚守爱情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生活中恐怕绝无仅有,很难模仿。但钟雨所体现的理想主义精神却对平常人有巨大的心灵震撼力。那些在世俗生活中掂斤播两、以功利目的为标准处理感情的人,想一想钟雨的坚守和提醒(“爱是不能忘记的”),大约会让爱情在心上多一些分量,而少一些无爱的悲剧。总之,理想境界的价值就像是精神的砝码,在心灵的这一端压上它,另一端就会从陷溺沉沦中逐渐翘起来,由一边倒变成相对平衡。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心中悬着崇高境界并心向往之的人,与一个根本不知理想、崇高为何物而只是一味沉溺不知反省的人是绝对不一样的。
  总之,正像自然界需要生态平衡一样,精神界也需要“心”态平衡。既需要有务“实”的思想,也需要有超拔务“虚”的思想。只有两方面都存在,才能形成对立面,形成一个张力场。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生活无不游移于这一张力场中。在这一张力结构中,两端相互制衡相互补充,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和心灵状态。只有一方面,精神天平必然失去平衡,导致精神病态。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亦如此。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就是明证。


查看完整版本: [--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理想形象的精神价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