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踏实与悲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11月 -> 踏实与悲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泓冰 1999-11-30 00:00

踏实与悲哀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物保护世纪行

  踏实与悲哀
  临近世纪末,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是总有一种恐慌感:以前的日子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数的,忽然间要用千年来算计了,像是兀立悬崖之上,四下皆空。我庆幸自己参加了“文物保护世纪行"的采访,走着走着,心里重新踏实下来,五千年的文明,触手可及了,像是一堵厚实的墙,站在身后———我们真的不是无依无靠的。
  这面“墙",也是镜子,让我们从祖先的身上看清自己,反省自己。记得鲁迅曾痛切地要青年人“不读中国书”,那是因为鲁迅读了太多的中国书,深知传统中的许多晦暗。同样,我们看重文物的价值,是因为它们蕴含的历史信息极其丰富,让我们自豪与温暖,也让我们警惕。看到八千年前那枚骨笛,我们可以想象远古人们也有如泣如诉的情肠;由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那些玲珑的玉制小动物,商人对大自然那种亲密而敬畏的复杂心态纤毫毕现;而环绕着武则天乾陵的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那些枉死的女皇骨肉,也将宫廷政治的惨酷无情揭示得淋漓尽致……
  可惜的是,匆匆于现代化历程中的人们,有时太忽略了历史的回声。盗墓、走私文物的屡禁不绝,显露出一种世纪末的疯狂。面对迫不及待变卖祖产、出售历史的不肖子孙,我们是真的束手无策?还是在潜意识中就没把它当回事儿?
  法国巴黎的枫丹白露,有一个中国珍宝馆,里面陈设的,多半是100多年前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文物。它们流落异乡,泣诉着一个古老民族城池失守的悲哀。一百年后,如果我们继续坐视祖先遗泽以另一种方式流失,应该悲哀的,是民族品格与法治精神的双重陷落……(本报记者 李泓冰)


查看完整版本: [-- 踏实与悲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