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扬子江人的梦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12月 -> 扬子江人的梦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茂龙刘良鸣 1999-12-30 00:00

扬子江人的梦想

第12版(副刊)
专栏:

  扬子江人的梦想
  张茂龙刘良鸣
  这是一片创造奇迹的土地。
  今年11月18日,即中美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协议后的第三天,上海医药行业四十位老总专程来到江苏泰州,考察扬子江药业集团。
  想当年,新四军挥师北上,渡江东进,陈毅三进泰州,粟裕决战黄桥,创建了大片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几十年后,当兵出身的徐镜人,也是在这片土地上,从率领十几个人、几口大缸、几间旧房的“游击队”,发展壮大成拥有现代化的第一流厂房、第一流设备、第一流产品的“集团军”——扬子江药业集团,其综合经济效益,已连续两年在全国六千多家医药企业中排名第五;在经济大省的江苏十八家省级集团中位居第三,与“春兰”、“小天鹅”三足鼎立。
  徐镜人和扬子江人是怎么打出这片天地的?
  知耻而后勇
  二十九年前,江苏省泰兴县口岸镇仪表厂成立了一个制药车间,这便是扬子江药业的前身。然而,就这样一个“作坊式”的车间,凭借中华医药宝库丰富的矿藏,研制成功抗病毒、治感冒的“板蓝根干糖浆”,使扬子江制药厂声名鹊起。
  1981年,四川发生水灾,有关方面从扬子江调拨了大批板蓝根干糖浆,从此“板蓝根大王”的雅号不胫而走。
  扬子江人尝到了挖掘中药宝库的甜头。八十年代初一口气推出了金胆片、脉络通冲剂、三七伤药片、蛇胆川贝液等十多种中成药,屡获市优、省优、部优、国优,其中板蓝根干糖浆、蛇胆川贝液等更在国内制药行业独领风骚,企业的经济效益直线上升,从1980年到1988年,八年翻了八番。
  1988年,扬子江药业在江苏二百多家制药企业中第一个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应当说,一个投入不足十万元的“作坊式”的街道小厂发展成为产值超亿元,利税近二千万元的中型企业,扬子江人是有理由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但是,扬子江人并未来得及自豪和骄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掀起的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浪潮,一个研究和应用中草药的热潮在全球兴起。日本、韩国等已走在了这一浪潮的前头。他们从中国大量进口中成药,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制成口服液、针剂、片剂、胶囊,轻而易举地打开了国际市场。在国际医药市场,每年高达一百五十亿美元的中成药贸易额中,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仅占百分之三,而日本却占了百分之九十,连研究中药不过十几年的德国,中成药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我们。日本人甚至扬言:二十世纪汉医汉药将改名为“东方医药”,日本将成为“东方医药的霸主”。
  这使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镜人忧心忡忡,坐立不安。中药乃中国的国药,在人类还没有发明西药之前,中药就已经发掘了几千年。几千年来,几乎没有人对中国作为草药古国、中药大国的地位产生怀疑,难道这一历史地位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被动摇吗?
  “不,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中药事业的发展虽历经坎坷,任重道远,但是中药事业的辉煌与灿烂,应当永远属于中国!”徐镜人斩钉截铁地对全体扬子江人说。
  当然振兴和发展祖国的中药事业仅仅靠发誓言是不够的。
  1993年初秋,上海虹桥机场,一架飞机穿云破雾,向大洋彼岸的美国纽约飞去。徐镜人的名字也写在这架飞机的乘客名单上。
  走在繁华喧闹的纽约大街,徐镜人无暇顾及异国他乡的风情,迫不及待地走进一家大型药品零售超市。在中成药柜台,触目皆是日本、韩国、德国的银杏叶制剂和其他植物药,偌大的药品超市竟没有来自中国本土中药的影子。
  一个中国民族工业企业家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徐镜人又走进美国一家家制药企业,当他看到美国制药设备全是电脑自动控制,偌大的车间只有二至三个人操作时,他被对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所折服,联想到国内制药企业还停留在“人海战术”阶段,他看到了一种巨大的落差。
  从美国归来,徐镜人得出一个结论:中药要发展就要走向世界,要走向世界,就要走中药工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让中华传统医药重放异彩
  报载,日本人自八十年代对我国一剂古老的中药“六神丸”配方进行科学分析后,对传统的制作方法加以改进,用新技术、新工艺制成新药“救心丹”,成为畅销国际的心脏灵药。日本人开发的这个“救心丹”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超过了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中成药贸易额的总和。
  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品研制与开发是基础。保持中药宏观优势,运用科学技术,研制、开发一批“三高一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疗效独特)的新药作为企业的龙头产品,这是扬子江人总结出的教训,也是他们发展中药事业的思路。
  然而,药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从立项、临床到新药上市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国际上开发一种新药,约需十年的时间,须花费三亿美元。开发一个新产品谈何容易?
  十年时间太久,三亿美元花费太多。但是,扬子江人仍然充满信心,毕竟中华医药太博大精深了。几千年来,祖先们早已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这是中药最大的优势,其中不乏大量的治疗效果绝佳的中成药偏方、验方。长期以来,我国的制药行业习惯于坐享其成,忽视对中药更深入、更全面地开发,许多货真价实的中药仍以处方的形式握在中医界的老专家和民间老中医手中,锁在他们的保险柜里。由于“祖方不外传”、“传儿不传女”等旧观念的影响,祖先们费尽心血探索出来的偏方、验方失散了,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灵丹妙药”就这样消失了。
  开发研究利用传统中药宝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扬子江人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全国各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于是,著名中医药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董建华首先引起了扬子江人的注意。
  在中国医药界,董建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是我国中医药界德高望重的泰斗。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是他毕生研究、主攻的课题,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他总结创立了通降理论,把我国的中医治疗胃病的水平推向了一个高峰。扬子江人明白,验方毕竟是老专家毕生心血的凝聚,轻易是不外传的。
  果然,徐镜人第一次敲开董建华家的大门,董老了解来意后沉默了。说实话,这些年来国内外的厂家和商人慕名来找董老,想要重金收买他治疗胃病的药方的大有人在,从内心来说,将自己毕生研究的成果运用现代化工艺,在绝对保证其药效的前提下大批量加工成服用方便的新剂型,以造福人类,这是董老的夙愿。但是,董老看中的不是钱。
  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徐镜人从中药事业面临的挑战与竞争到发展现代化中药事业的构想,终于使董老动心了。
  那天,徐镜人再次走进董老家的时候,董老将一个用锦缎精心包着的包袱,双手捧到徐镜人面前。徐镜人打开一看,是一部线装书,封面是毛笔书写的三个工工整整的大字:胃苏饮。董老的手在颤抖,徐镜人的手也在颤抖。董老说:“这是我集四十年临床经验,结合历代古人的成果,总结出来的治疗胃脘胀痛的验方,希望你们抓紧时间,将其研制成新型胃药,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拜托了!”
  徐镜人望着老专家,眼里闪动着泪光,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一年后,扬子江人携带着江苏省卫生厅新药审评委员会的审批报告和胃苏冲剂小样来到卫生部,申请胃苏冲剂临床试验。有人提出用人人皆知的广告知名度很高的某胃药作对照药,可扬子江人说:某药是地方药品标准,不是国标,够不上对照药档次;请用国内外疗效最好的胃药作对照药。
  真金不怕火炼。
  九个多月的试验,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胃苏冲剂对各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实质性病灶有明显改善和促进愈合作用,胃苏冲剂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对于上述两种胃病的病理改变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就在胃苏冲剂进入市场的前夕,董建华又将自己另一研究成果胃病速效中药荜铃胃痛冲剂验方交给了扬子江,很快荜铃冲剂一举通过卫生部审定,与胃苏冲剂并列国家级新药。
  胃苏冲剂的成功,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祖国传统医药宝藏结合的典范,给扬子江人带来巨大的鼓舞,同时也使那些中医药老专家们深感欣慰和启发:这是一条发展中华医药的理想之路。于是,中国中医药界的老专家们相继献出倾毕生心血研究的成果:我国中医界乃至整个医药界无人不知的刘渡舟教授献出了治疗肝病的临床验方“乙肝转化汤”;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成员王绵之献出了临床治疗心脏病三十年的验方“王氏心宝”;中医研究院路志正教授也将治疗高血压、小儿厌食症、燥咳等常见病的三个验方也献给了扬子江。
  现在,扬子江已与一百多位中国最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建立了长期的联系,与十几位中医界专家合作,达成联名研制名优新品的协议,已开发名医验方十多个,有的在临床试验阶段,有的已经投入市场,如银杏叶片等已同胃苏冲剂、荜铃冲剂等新药一样,成为疗效显著、备受欢迎的名药!
  在GMP航道上起程
  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这是中国中药工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扬子江人明白,开发传统的中药工业,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一流的厂房、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工艺,生产出一流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先要改造中药陈旧、原始的生产工艺。
  为改变落后的制粒工艺和片剂包衣工艺,扬子江引用现代化的“一步制粒”技术,并添置了有关设备,使颗粒剂的配方、搅拌、制粒、烘干一步完成,工效提高了六倍。在制药过程中,他们还采用了液固分离的最新技术——高速离心分离法,引进具有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喷雾干燥技术用于规模生产,解决了药液一次干燥成粒的技术难题。
  “GMP”是国际制药工业生产管理规范的英文缩写。九十年代初,对于大部分中国制药企业来说,GMP还是一个新名词。其实,GMP不只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唯一的通行证和“绿卡”,如果拿不到这个“绿卡”,你就根本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实现中药现代化,让中药走向世界就是一句空话。
  1995年,就在有些人对GMP还在驻足观望之时,扬子江决策层果断决定:投入三亿元技术改造资金,按GMP要求,将扬子江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中药生产基地。通过两年多的奋战,一座按照GMP标准设计建造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在扬子江的南厂区拔地而起。
  1997年4月,扬子江被列入国家“双加”工程的提取综合楼竣工。这座造型典雅的白色建筑是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中药提取设备和工艺的现代化提取大楼。在提取大楼的车间里,一排排定点摆放的直桶式多功能提取罐、三效浓缩罐、喷雾干燥机、一步制粒机、高速离心分离机,让你目不暇接。
  扬子江这座提取综合楼是全国中药行业提取能力最大的生产线,年处理生药材一万吨,已形成日产一千箱无糖胃苏颗粒和一吨银杏叶提取的生产能力。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专家经过考察、论证,一致推荐该项目为“全国中药材提取样板工程”。
  1997年8月,充满现代气息的固体制剂楼竣工投产。这幢固体制剂楼洁净区、控制区、缓冲区、人流道、物流道布局合理,车间配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效包衣机、沸腾干燥机、湿法制粒机、压片机、铝塑包装机,电脑控制的全自动胶囊充填机每小时充填胶囊达四万颗,形成年产胶囊十八亿颗,片剂十五亿片的生产能力。
  1997年9月,总投资四千五百万元,总面积一万三千五百平方米的液体制剂大楼竣工投产。液体制剂大楼拥有输液生产线两条,针剂生产线五条,口服液生产线六条,形成二千万瓶大输液、三亿支水针、九千万支口服液的年生产能力。
  1998年10月,在金秋送爽的季节里,扬子江人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固体制剂楼等一次通过国家GMP达标验收。
  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不仅结束了扬子江人“人海战术”的中药生产时代,而且,高科技的投入给扬子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仅固体制剂楼月产值就达七千多万元,1997年4月投产以来,已累计实现产值二十多亿元!
  1996年以来,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综合经济效益连续三年居江苏医药企业首位,在全国医药工业中名列前茅!
  扬子江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们明白,要实现中药工业现代化、国际化,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扬子江人边生产、边建设、边壮大,大小头孢楼、冲剂大楼、口服液大楼、质检大楼、博士后科研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屹立在厂区。占地二百多亩的扬子江药业城区初具规模。
  就在扬子江人不惜巨资在GMP航道上起航之时,以人为本,广罗八方英才的“聚才工程”也紧锣密鼓地启动了。扬子江人明白,现代化的设备需要具有现代化素质的员工。扬子江的老总们出差在外,其他地方可以不去,但医科类大专院校一定要去。近几年,已有三百多名高等院校的医药、科技人员成为扬子江的技术骨干和中层干部。与此同时,扬子江每年都要请高等院校专家、教授进厂举办微机、财会、销售培训班,同时近百人被送往国内外深造。
  “要与知识经济握手,先要和博士握手!”这是徐镜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扬子江人“聚才工程”的重要战略。
  1998年4月13日,江苏省医药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扬子江挂牌。
  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是扬子江的首创,但是,在全国六千三百多家医药企业中,此举尚不多见,在江苏是第一家。扬子江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每名博士后背后都有一名导师,每位导师的背后又有一个在学科前沿攻坚的学术群体。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两名博士后,引进一批人才,更能获取当今世界前沿科技信息。一名博士后在企业呆上两年,除了进行课题研究外,无疑还要和企业的技术人员接触、合作,这对开阔企业原有技术人员的眼界,提高业务水平,建立属于自己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大有裨益。
  为了让博士后进站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施展才华的天地,扬子江除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解除博士后生活、住房等后顾之忧外,还投资二千万元,建起一座六千平方米的博士后研究站大楼,并配备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让博士后一展身手。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以来,南京、西安、北京等地的一些博士后纷纷慕名而来与扬子江签订工作意向。
  1998年底,致力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妇科常见病、疑难病的博士后刘昭阳离开北京,成为扬子江药业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首位博士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昭阳在导师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上,结合自己十余年理论与实践探索,参考近代相关资料,精心遴选十余味中药组成,研制具有温宫散寒、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的“冲任疏颗粒”,目前已进入临床阶段。这个治疗妇科疑难病、常见病的痛经新药如果投入市场,无疑是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一大贡献,而且将在扬子江博士后工作站的发展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扬子江的崛起引起了国际药商的注意。他们对这个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设备最新、功能最全的中药生产基地格外看好,美国、英国、荷兰、奥地利、日本的客商、医药代表先后来到扬子江考察,纷纷要出资与扬子江合作。精明的扬子江掌舵人徐镜人并不急着拍板,他看中的不是外国的资金,而是其技术和国外市场。谁提供技术和国外市场就与谁合作,这是扬子江与外商合作的基本条件。
  泰州之行结束了,上海医药行业的客人们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扬子江人要圆一个梦:一定要使中药走向世界!为了这个梦想,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查看完整版本: [-- 扬子江人的梦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