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体验“高科技奥运会”——F—1赛场内外的科技斗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2月 -> 体验“高科技奥运会”——F—1赛场内外的科技斗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滕丽华邵金民 1999-02-27 00:00

体验“高科技奥运会”——F—1赛场内外的科技斗法

第7版(科技)
专栏:

体验“高科技奥运会”
——F—1赛场内外的科技斗法
滕丽华邵金民
一年一度的一级方程式汽车大奖赛又将拉开帷幕,谁将成为本年度最优秀的车手?谁又是这场“高科技奥运会”的赢家?许多人都在翘首以待。
从F—1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和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对F—1(FormulaOne)的解释有很多种,最有科学意味的是这样:赛车能否顺利地高速通过弯道,其速度极限决定于物理学中的一个力学公式——V=ugr。在这里,V是最高速度,u是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g是重力加速度,r代表弯道的半径。
在七星贝纳通车队,市场推广部的经理大卫·华伦(DavidWarren)仔细向我们介绍了F—1赛车的情况。603公斤、750马力、最高时速306公里的10缸贝纳通赛车一共有350多个大部件,3000多个零配件。刹车、挡位、加油等等一系列的功能都在直径约30厘米的方向盘上体现。左右手的食指轻轻点动,6个挡位便可轻松地转换。对于那些刚刚从驾校背着“踩、摘、轰、踩、挂”的口诀毕业的司机们来讲,F—1赛车已经领先了近半个世纪。
1950年,意大利的恩佐—法拉利设计出一种造型独特的赛车。它利用扰流装置和前后定风翼,以确保高速行驶的赛车不会离地。从这一年开始,国际汽车联盟(FIA)制定了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的赛制。被称作“高科技奥运会”的F—1赛事由此正式定型。如今在德国,大约有2000名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从事赛车的设计制造和研究工作;在美国约有1万人。而这个数字在日本还要再翻一番。华伦告诉我们,光是在七星贝纳通车队,就有300多名技术人员在工厂服务。7辆赛车、两名车手,每人每车的年花销达100万美元。
“福特公司把F—1比赛称作高科技奥运会是不过分的。”这位经理说,像七星贝纳通的赛车,发动机是法国的,其他90%的配件来自英国,另有10%购自别的国家。而赛车手呢,一个是意大利人,另一个来自奥地利。真有点奥运会的味道。
对于F—1赛车来说,左右轮胎是一样的,但刹车系统不一样,因为在弯道上高速行驶时,左右轮胎的速度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根据弯道的情况来决定轮胎的软硬程度。所以像乒乓球比赛选拍子一样,轮胎的选择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很大。热身赛时轮胎就必须选定,此后赛车委员会每天都会有人来检查车手是否用了选定的轮胎。每名车手在一站比赛中最多用28条车胎,湿路车胎除外。每次试车换轮胎之后,技术人员会用专门的仪器测量轮胎的磨损情况,一条车胎测四处,然后专门编号封装,以备研究。
每辆赛车上都装有摄像机,即使不装真的,也要装一个假的“配相”。据说是为了增加可比性。赛车的打蜡也是很讲究的,一般会有两到三个人专门负责。
按规则规定,比赛中途一次加油不能超过30秒钟,加油的同时可以换轮胎,也可不换。如果只是换胎,很少有超过8秒钟的时候。对于车队来讲,一次比赛中的加油次数是非常秘密的。是一次加满油以减少加油时间,还是分次加油以减轻车身重量,这样的课题会有人参考车手的意见专门研究。一辆赛车用多少个缸,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外,像测量路面震动情况、冲洗轮胎等,也都有专人负责,可谓细致入微。
至于车手的训练就更复杂。除了体格训练外,据说车手都要经过电击,通过遍布全身的传感器获取各种参数。心理训练的量也远远超过一般运动员。
今年的F—1赛事其中一站设在珠海。去听听时速300公里的赛车发出的尖啸,体验一下“高科技奥运会”上的科技斗法,相信对许多人都有吸引力。(附图片)
上图:每次出发前,都要仔细商定好方案。
左图:检查完所有细节后,赛车终于可以上路了。
左上图:车轮驱动是赛车最重要的环节。
左下图:全部控制装置都设在方向盘上。


查看完整版本: [-- 体验“高科技奥运会”——F—1赛场内外的科技斗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