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2月 -> 稻花香里说丰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学江 1999-02-28 00:00

稻花香里说丰年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稻花香里说丰年
李学江
出堪培拉向西北百多公里,汽车便驶出了东南丘陵带而进入了中部大平原。放眼望去,蓝天之下连天枯草如滚滚麦浪。笔直的高速路一线穿行,伸向天际。澳内陆是世界上有名的贫瘠荒旱、高温少雨区,这天气温又达38摄氏度,一轮烈日当头,大地被烤得一片焦枯。汽车就这样在连天衰草中行驶了三个多小时,景物才开始出现变化。间或有片片绿意闯入眼帘,令人眼睛一亮,辨认之下,看出原是半人高的玉米地和方方稻田;不时还有牛羊群啮草于田地之间。
不久,汽车驶入了一个名叫利顿的小镇,我们三家新闻单位是来这里采访水稻生产合作社的。合作社的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该社的概况:合作社由2000户农场主组成,共经营着2500个家庭农场;总耕地达1500万公顷,但每年只有1/3轮种水稻;稻米以质优味美闻名于世,年产稻谷130万吨,85%出口到东南亚、中东、英国等近50个国家,1995年又成功地打入了壁垒高筑的日本市场;仅大米出口一项合作社每年就创汇6亿多澳元。
听着介绍,我们不免有些惊讶。这里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种田全靠引水灌溉。墨累河有一条支流源于东部雪山,流经此地,成为本地区的经济命脉。但河水流量不丰沛,为确保沼泽生态和主河径流量,分流出来灌田的水更不充足。因此节约用水以降低成本就成为这里水稻生产的首要课题。联想到我国黄河每年都要因上游用水过多而断流数月,我们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节水的。一位50岁上下的农场主布鲁斯驾车带我们来到稻田,只见眼前绿意盎然,稻高过膝,正在抽穗扬花。主干渠绿水盈盈,在分流入田处一架水车样的量水器正在水流冲击下缓缓转动,轴间的水表计数着流量。水表由政府派专人控制,用水要提前数小时申报。主人说,每过两三周,他便从每块田里,横三竖三拔出9棵稻苗,送到合作社的试验室免费剖析化验,从而确定所需水量多少,是否需要施用化肥。这样就完全避免了用水的盲目和浪费,也能更好地保证稻谷的质量。
他还告诉我们说,土地看起来似乎是一平如砥,其实并不尽然,土地不平则造成用水的巨大浪费。他带我们来到一片尚未开播的土地,只见一架巨大的土地平整机在田里来来回回地隆隆巡行。他指着地中间的支架说,那是一架水平激光仪,边测量土地平整度,边遥控平整机将田地铲平,其精确度不差毫厘。整平之后,稻种由飞机直接撒播,随即撒药灭虫,接着放水。经过整平的土地在灌溉时可节省用水25%之多。以后除定期化验外,无需更多的田间管理,任水稻自生自长,从无费时费力的插秧之说。由于整个过程全部机械化,除平整和飞播时聘专业人员外,全年只在收获时节雇一两个帮手即可。
看完秧田,来到稻茬尚存的牧场,只见牛羊或躺或卧,三五成群,悠然自得。主人告诉我们,他共有240公顷土地,每年约1/3种稻,之后放牧一年,另1/3则种大小麦,或撂荒。这样三四年轮作一回固然是因水源供不应求,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持地力和稻米品质。动物的粪便和来自青草的氮肥有利于恢复和培养土地的肥沃度;轮作则能有效地打破虫害与杂草的适应性,避免它们繁衍成灾,而这又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谓一举多得。他今年种了70公顷水稻,平均产量为9.5吨,每吨扣除成本后可收入1100澳元左右,这样仅水稻一项年收入即可得七八万澳元。
但这样种出来的稻米质量究竟如何?导游笑了,反问道:如果不好,还能打进挑剔的日本市场吗?为保证品质,每年稻种都由附近的水稻研究院以低于稻谷收购价向农场主提供,让他们觉得自留稻种并不划算;同时本地区实行隔绝政策,不许带进任何外地稻谷。这就有效地保证了稻谷的品质。最后导游带我们来到水稻展览馆,这里稻米展品琳琅满目,参观的当儿,米饭已经煮好,端在手里香味扑鼻,无需菜肴伴送,每人一碗饭已落进肚里。诱得我们每人买了一袋(20公斤)还嫌不够,又拿了5袋2公斤装的,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查看完整版本: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