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和老街留影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2月 -> 和老街留影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戴善奎 1999-02-26 00:00

和老街留影

第12版(周末副刊)
专栏:路边拾翠

和老街留影
戴善奎
老街迟早要一个个消失,消失了的东西就会珍贵。
假如一个有心人,二十年前就注意到这点,把老屋、老街逐一照下,乃至拆掉了的皇城,都有图片,那将是一笔财富。
写这篇文章时,我很不情愿公布这一创意,就怕一经点醒,成都这个拥有大批摄影爱好者的地方,就会有不少搞懂了的人,大街小巷地去抢拍。我还能专有“珍藏版”么?
收藏是很有意思的事。是爱好,也是积累,而且将创造价值。即使最不起眼的东西,一旦进入收藏状态,便逐渐入魔。有人甚至收藏“筷套”:宴会开始前,先取下几副筷套。我问:“究竟收集了多少?”他很得意地说:“几千套了!”我的同乡徐伏钢,喜欢业余摄影。开头为我照了几张,我正好因出书,找不到像样的照片,而他摄的,是我所有照片中最好的,便选用了一张刊于书上。伏钢来了兴头,便让推荐更多的作家,于是省内所有作家,都被他一一照过。还到上海找了巴金老人,拍出堪称“代表作”的图片。沙汀、艾芜临终前,亦被他抢拍下来。进而又拍了汪曾祺、林斤澜一大批非川籍作家。积累下来,他的照片就很有价值。据说,有人愿出十万元购买全套照片,伏钢婉拒。
三毛来成都,专拣老街小巷逛,去了柳荫街,坐小茶馆的竹椅,喝盖碗茶,看小孩在街头玩丢石子。如今,柳荫街拆掉了,想拍也不行了。巴金的老屋,李劼人的巢窠,更找不到了。但是,没有拆掉的老屋老街还很多,只要腿勤,到处搜罗,还是有照头的。照老街时,不妨再请出一两个街坊老人谈谈旧事,内容录下,人也一并照下。若干年后,这些人都作古了,老屋基上已是洋楼,再回过头将洋楼也拍照,逐一对照欣赏,一定很有意思。以目前的城建状况,新老夹杂,可照的老去处还有很多。我恰好有一套旅行用折叠桌椅,一箱提尽,展开是一桌四座。设想,到了某条老街,就地摆开,请老街坊来喝茶聊天,录其“口供”,照其神态,摄其街道,岂不快哉!双休日少打点麻将,多串串老巷,岂不是既休闲又有益?
生活质量要提高,老旧的东西要置换,这是应该的。怀旧,又是人的通性。离开旧居,免不了一步三回头。一不小心,就成了“情结”,愈到老,回头率愈高。人不能倒退回去,往昔时光可望不可即。能在老街坐一坐,招招旧绪,不就是回去一趟了?船沉了,还可以深水打捞。消失的老街,是彻底失落。即使重建,也只是赝品。还是趁早到处遛遛,看看老铺子怎样在门槽里一块块上铺板,各家各户怎样大清早披头散发地穿街到公厕去倒马桶,用镜头把它们都“收了”!
那天,我们先到宽巷子、窄巷子去拍照,这是当年满人驻军的地方,都修得颇有北方四合院韵味。整条街道壁瓦乌黑,大门之后,有二门。一门之内,多户人家,是为大杂院。老井是有的,多半有石板盖了,安起公用自来水龙头。院内清风雅静,不闻车马喧。这立刻就使我想起自己当年住过的“十家院”,一户炒肉,全院闻香,一个龙头,几家洗衣。到处踩在当年老节拍上!瓦背房椽,老态龙钟。这里是全市的民居保留地,不许随意拆迁。即使要房屋开发,也要按老式格调,而且不得超过三层。老太婆个个模样安详,但难免叨念一声:府南河边烂房子里的人,都住上了楼房。这里只有老屋住到底——我们被整安逸了!
老街,确有味道。


查看完整版本: [-- 和老街留影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