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色彩和方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2月 ->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色彩和方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杜永道 1999-02-26 00:00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色彩和方言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旁观者说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色彩和方言
杜永道
几年前,新拍的反映解放战争的历史巨片中正反面领袖人物的话语方言味道很浓,有人批评听不懂。于是,有的影视作品中大家熟知的领袖人物说起了标准的普通话。不过听起来似乎让人觉得少了点儿味道,缺少点人物的语言“个性”。或许最适切的办法是带点儿“方言色彩”。就是说,既让观众能顺畅地听懂,又易于展示人物的话语特色,从而从一个侧面映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实,时下电视小品常用的山东话、河南话等,是带“方言色彩”的“准共同语”,跟地道、纯正的山东方言、河南方言有很大差别,要说地道的山东、河南话,各地观众就不易听懂了。“能顺畅地听懂”是带“方言色彩”的先决条件。东北方言音系跟普通话音系十分接近,或者说大体一致,很容易听懂,所以常被电视小品所采用,有的操东北话的小品演员甚至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用地道的方言表演,也有受欢迎的时候,那就是在方言区演出。例如宁夏的文艺工作者用宁夏话在当地农村演出,很受欢迎;1995年上海市电视剧收视率最高的是沪语版的电视连续剧《孽债》,一方乡音一方情。在方言区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熟稔的家乡话表演,更贴近群众,更便于沟通情感,容易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共鸣,收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我国推广普通话的语文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双语化”的语文政策,倡导人们说家乡话的同时,也会说普通话,以促进各地人之间的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我国语文生活的现代化就是“双语化”。这就是说,我国的语文政策并不是消灭方言,而是倡导人们在更多的公众场合说普通话。影视作品的语言当然应以普通话为主流,但在面向各地的影视作品中偶带“方言色彩”;在面向某方言区受众的电视剧中偶用方言,似乎也未尝不可。方言是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学财富。利用这一财富来展现人物的身份特点、性格特点,或在戏剧冲突中造成某种幽默感,对于丰富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段,是有所裨益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色彩和方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