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秃山长茂林,管住漳河水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5年01月 -> 秃山长茂林,管住漳河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白玉泉 1955-01-31 00:00

秃山长茂林,管住漳河水

第2版()
专栏:

秃山长茂林,管住漳河水
白玉泉
一山西省榆社县是个多山地区,境内有浊漳河流过。多少年前,全县大小山岭灌木丛丛,松柏满山,浊漳河两岸杨柳茂密,河水清澈。沿河一带是榆社县主要农产区。但是,在抗日战争前的漫长时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榆社县的山林遭到了日寇的严重破坏,浊漳河两岸棵树不见,有名的、长满松林的黑神山、石源山被毁为秃岭,农民被生活所迫,大量垦山种田。由于河源失去水土保持,常有山洪暴发,洪水东滚西腾,吞没了成千上万亩的良田。到一九四五年,二十五万多亩的“米粮川”已被洪水冲坏了十分之六。农民们悲痛地说:“开了和顺山,漂了榆社米粮川。”
土地改革后,山区人民虽然也分到了土地,但因洪水为害,土地过于瘠薄,每年收获的粮食仍不足糊口。怎样改变山区的贫困生活?——这个问题在中共榆社县委会议上进行了讨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县长侯玉阶和一些干部也曾深入石源、辉教等山区和浊漳河沿岸的村庄进行了调查。韩村农民对他说:“县长,浊漳河水把俺们的好地都冲走啦!以前河可窄哩,俺们河两岸的人还可以隔着河说话呢;可是你看,现在这河总有四、五里宽呵!”县委充分了解到群众的要求,给全县人民指出了摆脱灾害和贫困的正确道路:“植树造林,管制河流,跟浊漳河洪水作斗争,恢复土地!”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一九四五年植树八十万棵。以后,造林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大。一九四九年以后,更改变了每年清明节前后植一次树和一家一户零星植树的做法,开展了春季、雨季、秋季的植树运动;“互助林”“合作林”“青年林”“民兵林”“儿童林”“妇女林”一片一片地出现了。
现在,全县有新造的和成活了的林木十三万零八百六十四亩,占全县四十五万七千五百亩宜林地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六,封山育林六万二千亩;已成活的杨树、柳树、核桃树、苹果树有二千零八十一万多棵。石厚土薄的山区的面貌改观了。浊漳河沿岸到处是大片幼林。从前的童山秃岭,已是满山遍野的山桃、山杏、松、柏和灌木林。醋柳和杂草覆盖着沿河林地,起了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河道固定了,浊漳河上游四十里的浊水已变成清流。过去一月无雨,河水就枯干;一九五三年四十天无雨,浊漳河仍细水长流。全县沿河十七万亩河滩,因有树林的保护,有两万多亩已恢复为良田,年产粮食近四百万斤。
“荒滩变粮川!”“荒山变宝山!”榆社县人民的这个美好的愿望开始实现了。人们亲手造的林正在带给他们越来越多的财源。全县的人造林现在已能供给群众盖房用的各种木材,从一九四九年以来,还向外地销售木材、木板四万九千多立方公尺,收入一百一十五亿七千多万元;销售桃仁、杏仁三亿零七千多万元。另外,还支援外地造林区各种树籽二万多斤,价值六亿多元。
南村林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年来的造林育林,除沿河已恢复了一百多亩良田外,已造成的三十九万七千六百多棵杨柳树林,能当椽材用的已有一万多棵,预计七、八年后,可间伐檩柱木料四万多棵,约值十六亿元。每年冬天农民们可从林中割蒲草、砍醋柳六十五万多斤,至少可够全乡农户做三个月的烧柴。因此群众又把树林叫做“小煤窑”。二
植树运动一年比一年开展得更广泛。大小山坡、沿河两岸的树越来越多。大林、小林、醋柳、灌木逐渐连成一片。可是新的问题也发生了:集体造的树林的所有权问题怎样解决呢?已经造成的树林怎样保护呢?毁林现象已开始发生:放羊的赶羊走进林内啃坏了树木,行人走路随便攀折树木,拾柴的到山坡上烘火取暖。树,栽的虽然不少,损伤的也不少。有的群众说:“树是公家的,公家就管起来;是咱们的,咱们大家管它;总得见个起落呀!”县委慎重地研究了群众的呼声,认为必须正确地贯彻“谁栽归谁,伙种伙有”的林业政策,依靠群众保山护林。一九五二年春天,各村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群众选出公道的负责人,划定了林区,确定了林权。
树木所有权明确规定了,人人关心树木的成长。县领导机关又召开了羊工、牛工座谈会,解决了牛羊牧场问题。各村在“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口号下,发动群众保山护林;村和村之间,以及组、社,羊工、树主之间,共同订立了护林公约,人人负责,互相监督。白村、峡口、西马村等三村订立了交界地区互助管理的护林公约后,西马村群众看见有人刨白村小树林内的醋柳,便马上劝阻,并向白村林业社主任报告。白庄乡的滩林着了火,魏城乡支部书记带领本村群众跑去帮助灭火。发现毁林现象,群众自动地报告政府。这就改变了过去那种“群众造林,干部护林”的现象,保护了幼林的顺利成长。

植树和荒山播种是人人能干的活计,但是要做到“滴一籽出一苗”、“插一秧活一株”,并不是容易的。几年来,榆社县委为了保证树苗成活,加强林业干部的培养和对群众的技术指导,在每次植树造林前,总要集中全县林业委员、积极分子进行专门技术训练,交流经验。现在全县已有二百余个党员、干部能够掌握植树造林的技术。这些人分布在全县每个自然村,成为植树运动中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为了教给群众植树技术,在造林运动前,各乡、村都普遍召开植树能手、积极分子座谈会,交流经验,传授技术。南村在荒山播种时,在掌握技术的干部指导下,采用了男人刨屹洞,妇女、儿童滴种盖土的方法,效率高,质量好。
由于始终贯彻了植树技术指导,广大群众普遍地掌握了“下削马蹄上切齐,树秧不能擦破皮”的植树方法,全县植树的成活率由一九五○年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提高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一九五○年以来,由于广泛地展开了集体造林和集体育林,南村、大寨、小杜余沟等村出现了不少林业生产合作社。但是因为各个造林单位的组织和人员经常变动,使得林木管理受到了影响:集体林里的老醋柳没人敢刨,小树枝混为一团没人修整。有的林已辨不出最初的界限。各个造林单位之间常常因砍醋柳闹纠纷。在基本合作化了的乡、村,农业、林业生产之间已发生了新的矛盾:社里要搞农业生产,原来造林的人又要刨醋柳、修树。社员们不去办集体林的事,怕没了自己的分;不到农业社干活,又怕少赚劳动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县委决定实行农、林业统一管理的办法,确定副社长、林业委员负责将现有的集体林内的树木、醋柳统一评产,以薪柴作为给原来造林单位的报酬,树木统由农业社经营。这样处理既不亏社,也不亏栽树的单位,并且丰富了社内生产的内容,增加了公共财产。社员们高兴地说:“小林变成大林,小单位变成大单位,只要社里连树林管起来,咱们就不怕顾了这头没那头了。”


查看完整版本: [-- 秃山长茂林,管住漳河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