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树立创新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3月 -> 树立创新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立昌 1999-03-25 00:00

树立创新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

第9版(理论)
专栏:

  树立创新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
  张立昌
  编者的话: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同志的这篇文章,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联系天津市开展的“树立创新意识,加快天津发展”大讨论,阐述了以创新精神推动天津跨世纪发展的问题。文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着重对创新的意义、实现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办法,作了深刻说明和阶段性总结,值得一读。
  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全局的高度多次论述了创新问题。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中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于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创新:时代的课题,时代的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哪一个民族和国家重视创新,善于创新,就充满活力,就发展快,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失去创造力,就难以发展,就会在竞争中被动挨打。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过去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过程。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许多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的困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在于立足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以政治的眼光看经济,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在事关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崭新的判断和突破,使我们党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方面和自然界的各种风险的考验,不断夺取新的胜利,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也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
  当今世界变化很快,也很深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处在大转折中。从国内来看,经历了二十年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经济体制进入转轨过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到了关键时期,稳定遇到新的情况。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形势。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的新课题。”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在探索之中;我们面对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没有碰到过;如何有效地启动和扩大内需,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其他国家也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解决这些新课题,必须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创新中实现新的突破。
  天津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按可比价计算,1998年比1992年增长一点零二倍;财政收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比1992年增长了两倍。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泡沫,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面对世纪之交,在新的形势下,天津能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必须回答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问题。我们清醒地看到,天津在发展的进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矛盾正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绕不开,也躲不过,不解决不行,解决慢了不行,解决不好也不行。这不仅是对我们信心和勇气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考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仅靠老路子、老办法,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只有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从天津实际出发,不等不靠,在创新中找出路,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时代呼唤创新,发展需要创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创新的年代。面向二十一世纪,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切实把创新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超前思维,未雨绸缪,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满怀豪情地走进新时代。
  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种超越,是思想认识的升华,是创造性的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丰富知识的支撑,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有科学求实的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最终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当前,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指导我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理论。我们要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这一科学体系,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五大精神。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观察问题,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理论学习要系统而不能零碎,要实际而不能空洞,要自觉而不能盲目,真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防止“两张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把握大局,防止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使创新始终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创新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认识水平。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就谈不上有什么创新,只能是蛮干。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学习的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始终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学会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变化,把握发展趋势,用创新的思路指导新的实践。
  创新需要不断进取的精神,需要足够的勇气。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伴有阻力和风险,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如果因此患得患失、怕这怕那,只照老的办法干,工作就不会有新的起色,事业就不会有大的发展。长此下去,最终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更大的损失。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勇气从何处来?实践证明,来自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自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由于历史的原因,天津市区危陋平房很多,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十分强烈。敢不敢触动这个老大难问题,能不能在本世纪末完成上百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走出一条老城区改造的路子,真正让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1994年我们提出用五到七年的时间把市区成片危陋平房基本改造完,当时作出这一决策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如今,五年过去了,我们闯出了“以路带危改”、“货币还迁”等新的路子,使天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危房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五年内市区有三十万户迁入新居,近一百万人直接受益。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闯过危改这个难关,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
  创新需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创新不是闯红灯,更不是偏离中央的各项决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创新要建立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之上,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的方针政策上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上项目,是不顾客观条件和需要盲目争着上,还是把住“病从口入”关?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宁可不上,也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宁可少上,也不欠科技投入账。经过努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创新要为将来打基础、增后劲,不能给后代留隐患、添包袱,更不能用花子孙钱的办法去盲目追求量的扩张和一时的繁荣。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有利于当前和长远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决不是摆花架子,讲几句新名词,想舒舒服服地搞创新是根本不可能的。当前我们讲创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敢于正视困难,善于在困难中抓住和用好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各项工作推上新水平。要坚信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决不可绕着矛盾走,被困难所吓倒。党的十五大强调的“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实质上就是一种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只有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以创新的精神迎着困难上,我们才能化解各种风险,在时代的转折关头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首要是观念,主体是群众,关键在干部
  二十一世纪正向我们走来。如何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创新落到实处,使创新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天津在未来的发展中争取主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委在全市开展了“树立创新意识,加快天津发展”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紧紧围绕影响和制约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立足新形势找差距,着眼新世纪求发展,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在全市努力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这次讨论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参与,短短三个月,《天津日报》等新闻媒体就收到来稿、来信三千多件。大家从天津的实际出发,主动找差距,积极提建议,涉及问题之广泛和深刻是前所未有的。通过讨论,广大干部群众对变化了的形势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对中央的大政方针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对跨世纪发展有了更坚定的信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前的各项工作,而且为天津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讨论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能不能实现创新,重要的在于转变观念,依靠群众,选准干部。
  我们长时间生活在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中,计划经济对我们的影响很深,烙印很重。改革开放中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常常与陈旧的计划经济观念的作祟分不开。天津作为一个老工商业城市,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守旧、怀旧、恋旧,放不下大城市的架子,拉不下大企业的面子;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提出的是新思路,起作用的是老思维;缺乏机遇意识、竞争意识,不是主动想办法,而是习惯于等靠要;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好;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自己不肯冒尖,对别人冒尖又看不惯;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制约着天津的发展。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比以往更紧迫、更重要。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在创新讨论中,我们提出问题,找出差距,目的是为了使全市人民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有一种清醒,有一种忧患,有一种自励,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一变天地宽。观念的更新,使全市上下进一步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找到了办法,推动了各方面的创新。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创新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中,第一位的是群众观点。群众的广泛参与,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在伟大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保证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只有紧紧地相信和依靠群众,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都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只有边发展经济,边改善人民生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只有悉心倾听群众的呼声,虚心向群众求教问计,把群众广泛动员和组织起来,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克服种种困难,破解改革难题,推进事业发展。开展创新讨论,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直接发表意见的机会,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振奋民心,激发民气,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创新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创新讨论使人们认识到,面对同样的困难和差不多的条件,之所以有的单位工作很有套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有的单位则成天喊难,无所作为,就是因为不同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综合素质不同。全市上下由此形成这样的共识:取胜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之道;选好人,用好人,创造一个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一心一意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安于当“太平官”,怕负责任,怕担风险,宁肯耽误事,也不得罪人,这样的干部怎么能够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承担起繁重的任务?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要想把工作推上新水平,就必须把干部推上创新路。我们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对于那些思想僵化、不思进取、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的人,要坚决进行调整;对于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德才兼备、善于创新的人,要委以重任。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我们从事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解放思想,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与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紧密相连的,是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相连的。它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由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神圣使命所决定的。实践无止境,学习无止境,创新无止境。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查看完整版本: [-- 树立创新精神 迎接新的挑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