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大气包举 俯仰古今——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赏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3月 -> 大气包举 俯仰古今——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赏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扬忠 1999-03-26 00:00

大气包举 俯仰古今——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赏析

第11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

  大气包举 俯仰古今
  ——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赏析
  刘扬忠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古为六朝建都之地。这里江山雄丽,市井繁华,名胜古迹甚多,历来骚人墨客为之吟咏不绝。元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任职金陵时,就写过不少咏史怀古的诗词,其中以本篇最为杰出,它不单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而且堪称历代金陵诗词中的上乘之作。
  这是一首雄浑悲慨的吊古抒怀词。
  全篇登高览景,即目遣怀,以作者眼所见、心所感为线索,将读者引入了一个俯仰古今的高远艺术境界。上片发端三句,以如椽大笔勾画出登高远望的阔大之景。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它倚山为垣,因江为池,形势奇险,古有“石城虎踞”之誉。但实地测量,其高不足百米。作者之所以要用艺术夸张的笔法,极写登城所见为“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是为了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将石头城这个本不甚高的地理观察点转化为一个俯瞰人世的历史观察点,从而在自己的视野里包容更广阔的历史时空。下文“指点”一词,即见出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伟岸而深沉的气宇,去评说六朝,进入对金陵乃至中国兴衰史的追溯。这就使全词具有了一派大气包举、纵观天地的声势。接下来,“蔽日”三句,大笔挥洒,展露历史长卷,见出昔日南北争战之惨烈和民族内部灾难之深重。这是作者指点江山、评说六朝目的之所在。因此上片歇拍二句无限感慨地说:“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字字如千钧沉重,将词情推向了高潮。
  词的下片,集中描写金陵城在六朝覆灭之后的破败凄凉之状,进一步引发出作者深沉浩茫的历史意识和人生感慨,因而抒情基调由雄浑悲壮稍稍转为沉郁凄咽。“寂寞”至“芳草”三句,极写六朝故宫之幽暗萧条,以映衬作者吊古伤今时内心的沉痛和忧苦。但作者心中并非只有黑暗和忧伤,因为,纵然六朝帝王的故迹已经荒芜,但人间春光如旧,风景长新——在东风的吹拂下,石城古道“芳草年年发”,这无异于给人以希望,示人以光明。接下来,作者正面剖露自己此时此地的感伤心态:“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诗人在金陵为官,日子过得优裕,常有金尊美酒,丽人歌舞的享受,但他并不甘于此,揽镜自照,对自己青发暗换,日显衰老感到触目惊心!诗人之所以如此伤神,其实不单是因为感到韶华流逝和人生短促,而更因为对于历史的深沉的思考。词的主题是怀古,而怀古皆为伤今,因而结尾意味深长地融情入景曰:“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在豪放旷达的诗人们的笔下,明月是一个永恒的、代表着光明的物象,它映照着此时此地的诗人,也曾映照过六朝,映照过更为远古的时代。今古时空的限隔,仿佛已经消融于月亮的永恒光辉里。作者言下之意大约是:千古兴亡虽不免令人感伤,而秦淮明月却依然如故,这亘古长明的月光使我怀古伤今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和安宁。全篇突出的是作者抚今追昔时的“伤心”,但由于这份“伤心”并不是消沉颓废不能自拔,而是一种以通人之怀反思历史的悲壮情思,因此令人读之不但不觉其低抑凄怆,反而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力度和深度。
  这是一首步和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的词(《百字令》就是《念奴娇》)。步东坡原韵而能不为原作所限,自述襟怀,自抒豪情,意脉流畅,浑然天成,指点江山,评说历史,气魄宏大而风格壮美,实为古代咏史抒怀词中辞情兼优的艺术珍品。


查看完整版本: [-- 大气包举 俯仰古今——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赏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