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喜读《天骄轶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3月 -> 喜读《天骄轶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徐学文 1999-03-26 00:00

喜读《天骄轶事》

第11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喜读《天骄轶事》
  徐学文
  说来也真凑巧。就在去年的这个时辰,我因病住进了医院。翌日,紧步我的后尘,又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蒙古族朋友,成了我的同室病友。从握手到交谈,没过几分钟,我便意识到他就是我记忆中的《金鹰》作者,著名剧作家超克图纳仁同志。我的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
  回想起来,那还是在1962年,当时我在内蒙古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家境贫寒,这年夏季我未能回家度过暑假。一天,我同留校同学一起前往乌素图水库游玩。当行至大青山南麓的乌素图召附近,举目望去,在蓝天下锦缎般的绿野上有众人在簇拥着,似乎是在围观什么。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来到这里拍摄电影《金鹰》和《变色龙》的外景。作为一名未出校门的青年学生,遇到这种场景,当然是兴致勃勃地前去观赏。因此,从那时起,影片《金鹰》及其作者的名字,自然而清晰地深埋在我的脑海中了。
  但是,有谁能够料到经历三十五个春秋之后,我还有幸与这位作家在医院不期邂逅,这怎能不令人感到惊喜呢?
  然而现在,我又有幸成为他与夫人琴子同志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天骄轶事》的责任编辑,令我甚感幸运。
  超克同志是我的作者,也是我敬重的老师,有这样两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一是他们不慕名利,都有一颗金子般锃亮的心。这可以从超老所作《金鹰》拍成电影的前前后后说起。开始时,北京电影制片厂有意投拍,但是按照国家对外文委的意见,要交给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拍摄,目的是挽救该厂濒临倒闭之现状。这种情况下,他们全然不顾个人得失,毅然服从组织决定,坚持交给该厂拍摄。结果,香港这家影业公司大为受益,起死回生,首次创下卖座率突破百万大关的香港纪录;演员们有的也成了“百万影星”。惟独创作《金鹰》原著的超克图纳仁分文未得。但是,他们仍然是豁达大度,毫无怨言。二是他们为了给后人留下这部著作,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重负,付出了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心血。正如他们在《天骄轶事》的“自序”中所谈的两件令人闻之心碎的灾祸:一件是他们即将完成这部著作的时候,天上飞来横祸,他们的长子,也是他们事业的继承人,又是他们最可信赖的合作者捷尔戈,因惨遭车祸,英年早逝;另一件是仅隔三年,又有一个小伙伴———风华正茂的大女婿哈斯尔,又因车祸不幸遇难。两次飞来横祸,犹如两声晴天霹雳,仿佛使整个天宇塌陷到两位古稀老人头上!作为常人的我,和他们结识之后,得知他们竟有如此不幸遭遇,简直难以想象,他们是怎样咬着牙硬是挺过来的,他们又是怎样先是用繁体字,后改成简化字,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稿子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誊写,终归使之付梓……
  现在这本凝结着两位老人十余年心血的《天骄轶事》已经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当我手捧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不禁感慨万千。
  还值得一说的是,作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民族的圣主,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以这位天骄的英雄业绩作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这在国内外是少见的。由蒙古族作家写成吉思汗的长篇小说,更是第一部。我作为第一个读者和蒙古族人,由衷地感谢这一对伉俪老作家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为世人捧出这部难得的长篇佳作;也为《天骄轶事》的面世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和骄傲。


查看完整版本: [-- 喜读《天骄轶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