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气候与中医学——纪念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3月 -> 中国气候与中医学——纪念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之光 1999-03-27 00:00

中国气候与中医学——纪念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第7版(科技)
专栏:

  中国气候与中医学
  ——纪念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林之光
  人类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现象,都受到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中医“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的理论基础。而气象条件又是大自然中影响人体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内经》中说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南京中医学院80多岁的干祖望教授更是坦言,“欲知《灵枢》、《素问》之精华,半在气象”。
  我国盛行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冬干夏雨,是温带中也是世界上四季最鲜明的国家。中医便是在这种变化急剧、变幅极大的特殊天气气候诞生的。中医把致病的外因归为“风,寒,湿,热,燥,火”六淫,它们多和气象要素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在治病时并不完全针对生物致病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侧重于对六淫所产生的病理变化的调整和对症候的消除。这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人体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就会受到自然界错综复杂的时空致病环境和因子的影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色。
  例如,切脉是中医诊病最主要手段之一。而人的脉象却因四季而有显著不同。春季为弦脉,夏季为钩脉,秋季是浮脉,冬季应是营脉。古人认为,如果脉顺四时(正常脉象),即有病亦易治,原因在于病未深入;如果脉与四时相逆,则一般来说病已到了难治或不治的地步了。从现代医学化验的多项生理常数看,冬夏季节中一般都有较大差异,甚至冷暖锋过境前后也有很大不同。可见中医因时制宜的诊疗方法确有其道理。
  元代朱丹溪和明代张景岳均为一代名医,都是浙江人。朱丹溪在浙江义乌行医,发现“江南土地卑弱,湿热相火为病者最多”,因此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论点和治疗原则。而张景岳因一直在北方行医,根据北方人多阳虚体质,病多寒象的事实,又提出了“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不同论点。近来调查也证实了他们的论点。
  唐代名医孙思邈更明确提出,“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皮肤薄脆,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大地干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说明他对气候与人体生理的密切关系有了较深入的把握。
  从天人相应观看,顺应自然,主动适应四季变化,是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关键。
  中医有一个有意思的养生防病方法就是冬病夏治。即在夏季阳气最旺时进行治疗,促使体内阳气旺盛去除体内陈寒。使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关节炎、胃病等寒病在冬季减轻或不发作。相反,如果不注意顺应季节养生,则以后季节中疾病就会多发,或者加重。
  除了冬病夏治,中医养生还教导人们要春捂秋冻,这是因为我国春秋季节升降温特急,如果不重视逐渐培养身体对季节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实际上,我国古代深宅大院内夏季中还可保持相当大的室内外温差。从高温下走进阴凉的室内,也很易得病。古代称为“阴暑”。这是小气候环境影响身体健康的特例。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对气候因素关注的程度之深。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天气、气候与健康——编者)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国气候与中医学——纪念3月23日世界气象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