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礼赞登云迎“七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6月 -> 礼赞登云迎“七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童师 1999-06-30 00:00

礼赞登云迎“七一”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礼赞登云迎“七一”
  童师
  (一)吮毒疗伤、割肉喂鹰、神农尝药,曾经是神话传说中舍己为人的典范。但是,那是神话,那是神。吴登云的不同在于,他是活生生的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
  一个人的血液总量是六千到七千毫升,而吴登云院长先后共计献血七千毫升;在偏远的帕米尔高原植皮治伤已属高难技术,而吴登云院长自己操刀植皮,一次割下自己的十三块皮肤,挽救了柯尔克孜族孩子的生命。这种故事,只能出现在共产党内。什么叫“把一切献给党”?什么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回答。
  (二)吴登云是一个标杆,一座高峰。在他面前,那些居功自傲、停步不前者;那些以权营私、追名逐利者;那些为了一己私利而沾沾自喜、患得患失者,都应该为之汗颜,应该从这里找到自己的尺寸。
  吴登云的出现,大长正气,振奋人心。立党为公者引以为伍,引以为荣,引以为表率。
  “三讲”就应该树立这样的标杆,“三讲”就应该有这样的教材,“三讲”就应该培养和造就这样的党员和干部。
  (三)吴登云不是圣人,他也有过害怕腥膻、躲避艰苦、调回江南的“一闪念”。他是在两种思想、两种观念的较量和调整中,战胜了自己,成就了事业。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事业的根。
  共产党员和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这种“一闪念”,而在于如何对待这种“一闪念”。
  伟大和渺小、高尚和鄙劣、光荣和耻辱,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于是否把个人这个“小数”加在人民事业这个“大数”上,把个人的“点滴”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江河”。
  (四)“需要”是座学校,是个舞台。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成才的地方,就是做出奉献的最佳岗位。吴登云想过“无论是扬州还是高邮和州上,像我这样的医生都有很多,但乌恰县像我这样的却只有我一个,想来想去,这儿更需要我”。吴登云想的是一个很具体很一般的道理,但它通往一个最伟大的道理。
  (五)从吴登云的身上,一个字不认识的老牧民,也可以读懂《共产党宣言》,读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认识吴登云,就可以认识共产党,认识社会主义,就可以跟党的心贴得更近。
  (六)吴登云的实践和精神,对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民族关系产生了巨大的亲和力。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乌恰县,传唱着歌颂吴登云的两首歌,一首叫《白衣天使》,一首叫《清泉水》。
  我们用《东方红》、《春天的故事》等歌颂过领袖。但很少用歌曲来歌颂一般人。而吴登云得到了这种殊荣,他是应该得到的。
  党培养了吴登云,吴登云为党增辉。歌颂吴登云,就是歌颂我们党。
  (七)吴登云的出现,不是“横空出世”、“平步青云”。他是我们时代、我们制度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哺育的结果。共产党人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高尚的精神情操已深深注入了他的血液和骨髓。任凭外界浮躁喧嚣,任凭道路坎坷曲折,任凭高原烈日暴晒、沙石飞动,他都能沉下心来,一滴滴汗、一滴滴血地辛勤耕耘,用他的顽强和忠贞守卫着心灵的高地,攀登着人生的高峰。
  (八)吴登云精神,是我们的旗帜,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吴登云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来,燃烧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长的时间里,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旋律和氛围。


查看完整版本: [-- 礼赞登云迎“七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