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陈济敏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6月 ->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陈济敏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宋学春 1999-06-30 00:00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陈济敏

第4版(要闻)
专栏: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陈济敏
  本报记者 宋学春
  编者按:陈济敏去世一年多了,但当地的干部群众仍然深情地怀念他。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基层干部,为什么能受到老百姓的如此厚爱?“组织的任命在纸上,人民的任命在心中”,这就是陈济敏的魅力所在。
  作为乡镇干部,陈济敏直接接触农民群众。他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为农民排忧解难,为发展当地经济,为农民致富,倾注一腔心血;他脚踏实地,忘我工作,廉洁勤政,在本职岗位上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陈济敏的先进事迹令人感动。乡亲们高度评价他,怀念他,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广大干部的一种热切期望。
  去年6月18日,山东省胶南市琅琊镇年仅39岁的党委书记陈济敏,因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父老乡亲。
  陈济敏虽然去世一年了,人们依然谈论他,怀念他。
  “生命的长短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生命的价值要用贡献来衡量。”陈济敏在日记中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怀着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工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1992年,陈济敏到理务关乡任乡长,不到两年,这里的经济实力达到胶南市中等水平。他患过敏性哮喘病,大家劝他保重身体,可他却满不在乎:“这点病不要紧!”
  1994年4月,陈济敏任铁山镇镇长,他带领乡亲们劈山修路,筑坝拦水,用两年多的时间,使山里管区7个村甩掉了贫困帽子。
  到琅琊镇后,他白天和村民一起劳动,晚上和村民盘坐在炕头上,促膝谈心,一起探讨致富路。通过调查,琅琊镇决定把中央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延伸到3000亩长期荒废的岩礁开发上。目前,全镇已投资2000多万元,开发利用岩礁2500亩,仅此一项,去年增加养殖收入就达1200万元。
  熟悉陈济敏的人都知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先后写下111本、7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日记。
  “组织的任命在纸上,人民的任命在心中。”这是陈济敏在日记中写的话。他下乡,随身总是带着一个“困难群众记事本”。进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询问村里的困难户情况,记在本上,有空就翻翻找找,分轻重缓急逐个解决。理务关乡红旗村曲富莲的丈夫去世后,她赡养着两个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还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患精神病的弟弟和一个未成年的侄子艰难度日,陈济敏了解情况后,把曲富莲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户”,他借去市里开会的机会,带上两包面粉和200元钱亲自送到曲富莲家中,说是政府给的救济,并安慰她一定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此后,曲富莲每年都要收到几次“救济款”和“救济粮”。
  陈济敏生活非常俭朴,到琅琊镇工作时,带的铺盖还是20年前刚参加工作时买的。在任乡镇领导干部期间,他坚持骑自行车下乡,回家也从不让司机专程接送,而是去挤公共汽车,有时干脆骑自行车回家。调任琅琊镇党委书记后,他并不因为自己是“一把手”而把车视为自己的专用车。他经常把车让给急需的干部和群众,自己却自费租车或坐公共汽车。他说:“我坐的车不是我陈济敏的,是琅琊人民花钱买的。不管干部还是群众,谁有急事、难事都可以用。”
  1997年,琅琊镇财政收入600多万元,但作为书记,陈济敏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为了方便深夜学习工作,他自费买了一盏台灯。在铁山镇,他办公室用的那台旧电扇是他从家中带去的。他家在农村,妻子和孩子至今还住在3间很一般的平房里。1997年除夕前一天,妻子打电话说家中没了柴烧,陈济敏工作忙得实在脱不开身,最后拿出200元钱让同事帮着买点柴,并再三嘱咐,不要在本地买,不要说是给他买的,账要算清楚。他所用的笔记本绝大多数是自己掏钱买的。同事问他:“陈书记,你买工作笔记本怎么不开发票?”他说:“农民种地都是自己买农具,我自己买个本本不是很正常吗?”他去世后,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抽屉里发现1467元的药费单据,在其他乡镇工作时,应该报销而没有报销的单据达8000多元。
  陈济敏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新时期党的乡镇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就像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即使离开了,群众也还是想着、记着,甚至永记心中。”陈济敏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附图片)
  下图:陈济敏同志生前(左二)与专家一起考察论证琅琊港扩建工程。新华社发


查看完整版本: [-- 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陈济敏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