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走进农村大课堂——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6月 -> 走进农村大课堂——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孟宪励 1999-06-30 00:00

走进农村大课堂——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走进农村大课堂
  ——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下)
  本报记者 孟宪励
  服务地方经济 敞开大门办科研
  在我国农学界,余松烈院士和他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都是大名鼎鼎。当年省政府重奖他一辆奥迪轿车,在山东泰安轰动一时。他是和这样的一组数字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累计推广小麦3亿多亩,增产130多亿公斤;山东采用该技术种植的小麦已占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成为山东省小麦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200亿公斤以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了解他科研之路的人都非常清楚,余松烈用30年的时光把自己拴在了农村。山东滕州的120万农民,像熟悉自己的乡邻一样了解他。
  余松烈已成为农大科研的一个楷模。服务地方经济,开展应用课题,敞开大门办科研,农大的那道“围墙”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党委书记盖国强把学校发展思路这样表述:“把学校发展纳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文章,让农大成为知识创新和科教兴鲁的生力军。”
  80年代末,百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挂职科技县长,深入齐鲁大地;90年代初,百名博士加盟其中,学历“顶天”,实践“立地”,农大学者把课题摆在了广阔的农村。一名科技县长就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源,他们挂职到哪里,农大的专家群体就请到哪里,他们的科研方向与农村经济的需求一直就是这样息息相通、脉脉相连。
  李铁坚教授任泰安郊区科技副区长一干就是11年,数以千计的新式养猪大棚遍地开花。到了退休年龄李铁坚几次卸任不成,农民追到学校:“教授哥不能走!”他自己先后出版《懒汉养猪法》、《新型高效大棚养猪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自身科研,这种形式显示了如此大的“广谱”效益!
  青年教授董树亭身兼滕州市等三个县、市的科技县长,前年在诸城吴家大村实施40亩玉米密植高产栽培,一季下来算盘一拨拉,亩产900公斤!产量是传统种法的两倍!一辈子信奉“稀谷子,密高粱,玉米地里一锄杠”的当地老农连连咂舌。他主持“山东玉米良种产业化高产示范项目”这项成果,一年在全省推广1000万亩高产玉米,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1/3,全省年均增产4.47亿公斤玉米。这是何等的效益!
  当有人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愁眉不展时,农大学者则把自己的科研做在了田间地头,项目的完成之日,也是他们在实践中大显神威之时。根据该校科技与推广处的资料,“八五”以来科技成果转化300多项,转让率达60%以上。当有的院校为科研经费愁眉不展时,山东农大科研经费近两年连续翻番,1998年达到1362万元,其中与地方合作经费150万元。
  几年来山东农大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大奖。成果的背后,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李晴祺、包文翊教授完成“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采用该种质选育出来的14个品种,到前年累计推广3.47亿亩,增效60.97亿元;束怀瑞教授的“山东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把山东高档果率从3%提升15%,增加经济效益56亿元……
  参与山东经济,山东农大贡献有多大?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这样评价:“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它的粮食总产量、果品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蔬菜总产量、蛋奶总产量、农业机械动力总量五项都是全国第一,山东农业大学对此起到重要的技术指导和保障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走进农村大课堂——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