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伶仃洋上一翠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9年07月 -> 伶仃洋上一翠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匡汉 1999-07-31 00:00

伶仃洋上一翠岛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八一献诗

  伶仃洋上一翠岛
  杨匡汉
  我曾从“斜阳孤影叹伶仃”的诗句中谛听陆放翁灵魂的哀号,更从“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中,感受以诗明节的文天祥那生命的痛苦和壮怀的激烈。想象中的伶仃洋,是“身死魂飞扬”的兴汉之域,也是“弯弓挂扶桑”的梦想难以实现的地方。千百年过去,沧海桑田,那里该又是一番什么模样?
  夏季的一日,我终于有了伶仃洋之行。乘舟穿越伶仃洋上的万山群岛,来到位居伶仃洋中央的外伶仃岛。这里是珠海市东区担杆镇的所在地,管辖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三门列岛共三十八个大小岛屿,海域浩茫辽阔。作为主岛,外伶仃的面积仅四平方公里,人口八百多人。指看外伶仃岛,郁郁葱葱,如同置于蓝丝绒上的翡翠,委实一个色彩的世界。在相思、青松的绿树掩映中,那褐色的是奇石,那金碧的是别墅,那乳白的是新村,那红顶的是山庄,那黄的、绿的、紫的是整装待发的渔船。这里没有喧哗的嘈杂,没有高耸的楼群,有的是阳光、海浪、沙滩、峭壁、栈道,还有古朴的小木屋,爽朗的“渔老大”。人们告诉我,外伶仃岛是出了名的“无癌岛”。有关部门对该岛的一次健康调查显示,这里的世代居民,迄今无一人患过癌症,究其原因,一是岛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食鱼为主,勤劳健壮,抵抗力强;二是岛上生态未遭破坏,树木常青,水质优良,空气清新,无异于“世外桃源”。
  都说与海打交道的人有硬朗、爽快、憨厚的气质,因为海浪的洗礼铸造了岛上人的秉性。其实,如诗如画的外伶仃岛,三十年前还是没水没电少人烟的荒岛。潮起潮落,冬去春来,是改革开放的东风为这个边陲小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位名叫何金发的“渔老大”敢吃第一只螃蟹,斗胆贷款数百万元买了第一艘新船,率先打了捕鱼、运货的翻身仗,接着又利用岛上资源,挑头办起石矿公司,效益直线上升。受“何百万”的鼓舞,渔家儿女齐踊跃,捕鱼的,运输的,网箱的,养殖的,畜牧的,加工的,石料、房产、旅游开发的,把一个小岛搞得热气腾腾。镇党委和镇政府因势利导,统筹规划,坚持在“海”字上做文章,制定了将外伶仃岛建设成旅游度假胜地的蓝图。短短几年,工渔业总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即使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冲击下,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岛上人民生活富足,一九九八年的人均收入和劳均收入分别达到九千八百七十三元和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九元,今年还可望上一个台阶。勤劳致富,诚如他们自编自唱的:渔家乐,改革变新天。
  这里有渔舟唱晚的悠情,也自有炽热的肝胆。一位老渔民对我说:“伶仃洋上亮明珠,连队是我们小岛的靠山,别忘了记上他们一笔。”是的,岛以兵贵。精武戍边的珠海警备区外伶仃岛守备二连,三十年前乘着渔民的木船来到这里,面对伶仃洋宣誓:掏心窝爱岛,洒血汗建岛。夏天温度高达四十摄氏度,烤得官兵们脸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台风一来,驻扎的草棚被卷进了汪洋大海。正是他们,靠双手双肩铺出了岛上第一条平整的盘山公路,修筑了第一个船只停泊的码头,盖起了岛史上第一所学校,挖出了第一口两亩见方的鱼塘,建起了规范的障碍场、器械场和标准的足球场,还以植树十多万株撑起了小岛一片绿荫。八十年代以来,二连一直是广东省军区的训练先行连,涌现出八十多名标兵和尖子。这是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连队。去年秋天一个中午,邻近的三门岛突然大火冲天,浓烟滚滚。火光就是命令,全连官兵三分钟紧急集合,五分钟奔赴码头。乘船登岛后,没有灭火器材,就脱下衣服在海水里浸泡后,呼喊着挥舞着争先冲入火海。头发眉毛被火舌烧焦了,鞋底脚板被石块扎破了,裤管皮肤也被荆棘刺破了,奋战三小时终于将大火扑灭,人人都挂“花”,个个成黑脸。目睹此情此景的一位香港同胞如此描绘:“黑黝黝的士兵,就像迎接巨浪的礁盘,抗拒台风的柱石,是我们安全的屏障。”
  海风扑面,无边烟波相迎。外伶仃岛翠绿而鲜亮。翠绿的是一山一舟一木一石,鲜亮的是岛上渔民和官兵的心。这翠绿、这鲜亮,看去如滚珠一般,一颗一颗洒落到深深的海洋。


查看完整版本: [-- 伶仃洋上一翠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