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信史与书信——读《建筑百家书信集》有感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7月 -> 信史与书信——读《建筑百家书信集》有感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顾孟潮 2000-07-29 00:00

信史与书信——读《建筑百家书信集》有感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

  信史与书信
  ——读《建筑百家书信集》有感
  顾孟潮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读书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读历史——读真实可信的历史。
  “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以来,“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成为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奋斗的目标。因为,相当长时间,历史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常常令人疑窦丛生,仿佛历史已经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似乎谁有一定的权和钱,便可以成为历史上辉煌的角色,因此可以作为信史的史书反而难成。所以我感到《建筑百家书信集》作为信史史证的贡献更为难能可贵。
  打开目录页时,可以看到收录的七十四封书信,都是极有学术和史料价值的。浏览目录上展示的发收信人的名字和年代就让人惊喜,为之吸引。如,书中收入梁思成先生1932—1964年写的十二封信,刘敦桢先生1957—1965年写的八封信,杨廷宝先生1974—1978年写的五封信,陈植先生1987—1996年写的四封信,以及建筑界以外的钱学森、朱光潜、王朝闻、侯仁之等诸位名家写的信。再看收信人的名字是senwolee、梅贻琦、聂荣臻、朱德、周恩来、陈云、彭真、朱启钤、单士元等,这些信内容丰富耐读而让人不忍释手。如此精英荟萃的佳作有些久违了!
  该书不仅有上述的史料价值,它从某个侧面反映中国建筑史上近七十年的重大史实、人物的真实情况,而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下面我举几个让我感受良多的实例。
  梁思成在“致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1932.7)”中,不厌其详地强调“建筑师的业”,“直接的说是建筑物的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的住的问题,间接的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是十分繁重的,你们的责任是十分的重大。”而六十多年后的今天,究竟有多少人意识到建筑师任务的繁重和责任的重大呢?
  梁思成在“致聂荣臻将军市长信(1949.9.19)”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北京“都市委员会最重要的任务是,有计划的分配全市区土地的使用,其次乃以有系统的道路网将市区各部分联贯起来,其余一切工作,都是这两个大前提下的部分细节而已”。五十年过去了,首都北京这两个最重要的任务解决得如何呢?
  如果说此书读后有什么遗憾或期望的话,该书收入的信函中1949年前的仅存五封,数量确实太少了一些。


查看完整版本: [-- 信史与书信——读《建筑百家书信集》有感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