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信访官的三张脸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7月 -> 信访官的三张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许德美 2000-07-29 00:00

信访官的三张脸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信访官的三张脸
  许德美
  提起全国公安二级英模、沂水好警官张树胜,人人都说他有三张脸:工作面前板着脸,歪风面前黑着脸,群众面前笑着脸。
  1994年10月17日,我被调整到县局信访科,成为他手下的新科员。没想到,一见面,身为科长的他就给我上了一课,他板着脸说:“信访科是奉献科,这里没有懦夫。在工作上无老少之分,无男女之别,谁要觉着干不了可以趁早走人。”
  我知道,在我调过来之前,他已多次向局领导要求,信访科需要充实一个有办案能力,会写作,熟悉法律、法规,会做群众工作的男同志,可不知怎么让我这个女同志来了。张树胜的话让我越想越气:你张树胜也没那三头六臂,我也是不缺胳膊不少腿的人,非干出个样儿来给你瞧瞧不可。
  1995年5月,我们从一封人民来信中发现一个盗窃团伙的线索,时值张科长正要去武汉参加全国公安信访理论研究会和巡回演讲报告团,科里就只有年近五十的刘培宏同志和我。当时我们本来想把这个案子转到刑警大队去,可他临走硬给我们两个下了死命令: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车况不好就是步行也要把这起案件办下来。我们只好咬着牙接受了任务。
  那时正是麦收季节。白天,顶着烈日到麦田里去调查,有的证人不敢作证,我们就晚上到他家里。一天晚上从证人家出来,因天黑看不清路,一脚踏进了水沟里。第二天才发现刚买的新鞋被划破。接着又买了一双,在去一个山村查证的时候又扭掉了后跟,不到一个星期,两双新鞋报了废。有一天中午,科里的那辆“老爷”吉普车行驶在我县道托岭一个事故多发地段上,又突然地没了刹车,幸亏司机张秀峰机灵,斜撞了一根电线杆,才幸免了一场事故。后来参加县工作组的副科长李建平也回来了,我们一起先后到了五个县的三十多个村庄调查取证,最终挖出了这个四人流窜盗窃团伙,一连破案十八起。张树胜开会回来,听完我们的汇报,一张严正的脸突然“阳光灿烂”起来,自己掏钱从街上买回两个大西瓜慰劳我们。
  张树胜这个人很“犟”。有时“犟”起来可以说是“上下不分,六亲不认”。富官庄乡闵某因宅基纠纷,把他姐姐、姐夫纠集起来将弟媳刘某殴打致伤,由于不正之风的干扰,致使派出所几次调解不成。张树胜刚把案子接下来,某个领导就打电话找他说情,袒护闵某。他一听,把话筒一放,就是不予理会。一脸正色地对我们说:“真是岂有此理,查!”经过两天一夜的工作,终于排除了干扰,将这起受害者上访达三年之久的旧案依法作了处理。事后,我劝他:咱不能目无领导,该看面子的还得看。他脸一黑,说:群众苦我苦,群众乐我乐;主持正义维护群众的利益,才是我们最大的面子!
  俗话说,筷子哪能碰不到碗。在一个单位工作,如同居家过日子,磕磕绊绊是常有的事。1998年8月,泮池乡贺家沟村一位村民来告支部书记殴打他。后经我们调查,原来是这位村民因税收问题到支部书记家无理取闹把自己的脚拇趾盖碰掉了。根据有关规定,我的意见是拘留上访人,可张树胜不同意,我们各执己见,争论了半天。当上访人被叫到信访科时,他又是让座,又是端茶,并且笑脸相迎做工作讲道理。上访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作了自我批评,心服口服地回家去了。事后张树胜对我说:像这样的案子已经是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矛盾,化解干群矛盾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他看问题的这种高度和深度让我佩服。
  1996年8月,一个潮湿、闷热、蚊虫乱飞的季节,我跟张树胜去调查我县四十里镇一个流氓团伙案件。一天中午,我偶尔发现他连坐都不敢,一问才知道他臀部长了一个疖子,我劝他到医院治疗一下,防止因天气炎热感染,他毫不在乎地说:“此案不结,不平我愤。”直到此案了结了,犯罪嫌疑人被逮捕了,他才住进医院。医生告诉他,再晚来两天,肿块蔓延到坐骨神经上去,人就得瘫痪了。
  张树胜干信访这些年,既没想做高官,也不为得厚禄,而是想为人民群众撑起一片晴天。我时常被他的精神感染着,鼓舞着。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我不承认自己是高徒,但我坚信:强将手下无弱兵!


查看完整版本: [-- 信访官的三张脸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