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苍凉八里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7月 -> 苍凉八里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杉 2000-07-29 00:00

苍凉八里桥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边走边看

  苍凉八里桥
  林杉
  通州城西不远处的八里桥,像一只巨大的猛兽,静静地俯卧在通惠河上,庄严古朴,傲岸峻拔,为这座小城筑起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残阳把一天的血光泼在宁静的河面上,逶迤的流水映照着霞的火焰,石桥在河面上投下灰蓝色的影子,那影子巍然而又坚定,护栏上的石狮,头角狰狞,任流水怎么努力,也无法扭曲它的轮廓。
  这里曾是通往古都北京的交通要道,也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古战场。九月的彤云紧紧扣在头顶,锁住高竖在云空中的那座宝塔,脚下这块土地竟显得那么苍凉和悠远。
  漫步桥头,脑海里并没有平空生出多少幻想和浪漫,而心灵深处更多地浮现出仇恨与悲怆。绿树高擎起长天,偶尔有鸽群从头上掠过,一天一地鸣响着串串祥和的哨音。
  八里桥又名永通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在通州城西八里,故人们常称它为八里桥。这是一座漂亮的拱形石桥,桥身全长五十米,宽十六米,两侧护栏雕饰精美,石狮栩栩如生。但不知为什么,看那些石狮,竟觉得它们一个个都咬紧了牙关。
  整整一百四十年前,清兵与英法侵略军那场血战,它的背影虽已远去,但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特别是最近电视报道那失而复得的三枚青铜兽头的人,那场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顿然又在心中复活。
  打开一部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你会惊奇地发现,《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的墨迹未干,英法侵略者便以修约为名,又肆意挑起侵华战争。咸丰七年(1857年)11月,他们派兵攻占广州城,俘两广总督叶名琛囚于印度加尔各答。次年春天又派兵北上,攻占了天津大沽炮台,强行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越明年,英法侵略者在天津武力换约败北,决意“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报复”,咸丰十年(1860年)7月,集中在华军舰一百一十九艘,陆军二万余人,向天津大沽口发起进攻。清军官兵奋力还击,鲜血染红战壕,直隶提督乐善壮烈战死,津门失守,清军统帅僧格林沁连夜撤往通州。
  年轻的咸丰皇帝怒火中烧,决心与洋人再次决战,集中僧格林沁部二万余人,胜保(咸丰之弟)部六千余人,分别驻张家湾、郭家坟和定福庄,加强京城防务。8月4日,英法侵略军向张家湾清军展开攻击,并向僧部骑兵施放火箭,战马一时受惊,队形大乱,清军被迫退至八里桥,扼制进京之路。
  八里桥距北京约十公里,是京津咽喉之地。8月7日凌晨,英法侵略军以六千人的兵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大兵直扑八里桥,僧部奋起还击,以血肉之躯和拥有洋枪洋炮的入侵者展开决战。通州城外杀声震天,八里桥边沙尘蔽日,清军将士视死如归。胜保负伤落马,那个身材高大的传令兵站在桥头,挥舞着黑字黄旗,枪弹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镇定自若,巍然不动,直至中弹倒下,令法军头领也赞叹不已。战至当晚,八里桥终于失守,僧格林沁退守桥南咸户庄。
  这是无数颗头颅对一个衰败王朝的血的祭奠,在这块渗透着鲜血的土地上,仿佛至今还有无数颗灵魂在呻吟。八里桥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下那屈辱的记忆,在淌过血的桥面上,每一块石头却生不出青苔。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天一如既往地在这儿蓝着,树一如既往地在这儿绿着,逝水东流,不舍昼夜,然而那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是岁月所不能抚平的。
  接下来,咸丰皇帝“北狩”热河行宫,英法侵略者疯狂地抢掠历时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圆明园。在经过十余天的抢掠之后,又四处纵火,圆明园随之化为一片火海,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园内一切化为灰烬。
  这就是西方文明社会所标榜的“文明”!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就这样步履沉重地从桥上走过去了。当人们抚摸着圆明园那些泣血的石头时,可曾想到,在这座石桥上的一块块石头,刻下的是一场浩劫最初的一页记忆。
  一阵风吹来,漫天黄叶从空中落下,纷纷扬扬,仿佛那一颗颗英魂慢慢升入空冥。
  我低下头去,为那无数死难者的灵魂祈祷。


查看完整版本: [-- 苍凉八里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