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乡土文化,哪儿去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7月 -> 乡土文化,哪儿去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慧敏 2000-07-31 00:00

乡土文化,哪儿去了?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47)

  乡土文化,哪儿去了?
王慧敏
  这些年在农村采访,常有这样的感觉:不少地方,尽管农民的物质生活比原先好多了,可文化生活呢?仍很贫乏——摆不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的老调调儿。
  一次在某地采访,正碰上乡里派出所“抓赌”,民警在挨个讯问“赌民”为什么要赌,“赌民”的回答如出一辙:“没……没啥事干。闲得慌。”
  回去的路上,谈起农村的文化生活,陪同采访的杨副县长非常留恋年轻时的岁月。那时,他是村里的团支书,每到农闲季节,村里常常组织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活动:跑旱船,踩高跷,耍狮子,赛篮球……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各村都有戏班子,一进腊月,你村的戏班子到我村唱,我村的到你村唱。亲戚之间,你村唱时请我,我村唱时请你,唱出了心劲,唱出了和睦的邻里关系。
  当时村里没钱买篮球,他到距村几十公里外的驻军营地捡了个人家不要的破球,补巴补巴,愣是用了两年。买不起乒乓球台,用土坯垒个台子,上面薄薄抹一层水泥,一个简易乒乓球台便算落成。就这样一个土台子,工余饭后常被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
  杨副县长感慨道:现在尽管许多农家买了电视,可看看电视上的画面,热闹归热闹,总觉得离咱远了点儿,不如咱的乡土文化贴心。
  的确,千百年来形成的乡土文化,有它的不可替代性。谁都知道,发生在身边的事儿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道理一样,由自己身边的人来表演呢,自然会更受乡亲们欢迎。虽然村里的王秀琴唱《花木兰从军》字不正腔不圆,有几处还跑了调,但在乡亲们眼里她跟常香玉一样唱得动听;邻村张发财打篮球的动作尽管有些笨拙,但在姑娘们心中他跟王治郅一样潇洒。谁家的闺女、小子露了脸,父母亲朋、街坊邻居也都觉得光彩:“你瞧,你瞧,那就是俺隔壁的二狗蛋!”
  …………
  近些年,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闲暇。可令人遗憾的是,在不少地方,乡土文化活动没人张罗了。有些干部,除了催粮收款时和群众打个照面,平时村里的事儿很少过问。
  健康的乡土文化不去占领农村娱乐阵地,就给“黄赌毒”、封建迷信等邪恶东西的肆虐开了方便之门。记得我挂职那年腊月的一天,一位农民找我反映情况,说他们镇上有9个所谓的歌舞团在演出,为了招徕观众,各团竞相比脱……
  近些年,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文化下乡吗?我认为,文化下乡决不仅仅是春节前后安排剧团下去搞一场演出,或是组织农民赶两次“科技大集”、送几本图书,各级政府部门更应该抓一抓乡土文化建设,譬如帮助农民开辟活动场所、建立演出队伍、营造文化市场等。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乡土文化活动,才能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也才能从根本上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
  随着经济发展,在今天的中国,无论东部西部,不管南方北方,连篮球都买不起的村落恐怕不复存在了。有了物质做后盾,村干部们为什么还不大显身手呢?


查看完整版本: [-- 乡土文化,哪儿去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