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西部开发中的人口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8月 -> 西部开发中的人口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2000-08-31 00:00

西部开发中的人口问题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样应当高度重视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田雪原谈——
  西部开发中的人口问题
  西部大开发是否需要伴随较大幅度的人口增长,包括当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的机械增长?从历史和实践的经验看,不但不需要,相反还要继续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提起西部,人们很自然地想到这是一个地域辽阔和人烟较为稀少的地区。但如果不加分析地认定西部“地广人稀”,并由此得出西部开发需要大量增加人口和劳动力,恐怕就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实践上的一种误导
  西部10个省区市土地面积54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56.9%,可谓“地广”。然而具体分析可知,首先,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四大山系”主脉和横断山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秦晋高原大部分位于西部,这里还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和沼泽地,因而无法垦植的不毛之地所占比例很大,耕地所占比例很低。其次,耕地中质量较好的一、二等地比例较低,高山、高寒和干旱、半干旱耕地居多,严重地制约着耕地的利用效率。第三,地上水资源严重失衡。西南各省区市单位面积水资源(m3/km2)均在37万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西北除陕西在21万左右稍高一些外,其余均在10万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地下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很不均衡,某些省区市的矿产资源较贫乏。
  同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比较,西部地区“人稀”无疑也是一个客观存在。1998年全国人口密度(人/km2)为130,西部地区为5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但西部不同省区市之间也相差很大:重庆市人口密度371,贵州208,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甘肃55,新疆10,青海7,西藏2,则同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这后4个省区面积合计406.4万平方公里,占西部总面积的74.4%,一下子将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拉了下来。但这4个省区正是高山、高原、戈壁和沙漠所占比例高,可利用土地所占比例低的典型地区。因此,我们在看到西部“地广人稀”因而自然资本蓄势较强、人均水平较高的同时,必须看到西部人均占有的质量较高的耕地并不多,人均水资源西北与西南严重“贫富不均”,矿产资源分布不平衡的一面。如果站在全球角度观察,目前世界人口密度为44,我国西部还要高出18%左右,不在需要增加人口密度的“地广人稀”地区之列。
  西部开发不仅不需要大量增加人口,相反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是开发的必要前提和推进器,开发与控制人口增长相辅相成
  控制人口增长是维护和发挥西部人均自然资本优势的需要。现在国际上流行用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评价财富状况。尽管我们强调要对西部“地广人稀”作具体分析,避免陷入盲目性,但在“四大资本”中西部的比较优势仍在自然资本。1998年全国人均生物量(吨/人)10.6,西部20.1,高出约90%;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全国人均4591元,西部7692元,高出约68%。产出资本中,当年全国人均资本形成额2436元,西部1808元,相当于全国的74.2%;人均GDP全国6362元,西部4053元,相当于全国的63.7%。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人口数量×人均受教育年限。单位:万人年)全国785055,西部161481,西部占全国约20.6%,比人口数量占全国22.8%低2.2个百分点。社会资本中,从总体上看,西部在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滞后。显然,要保持并发挥西部地区人均自然资本的比较优势,继续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治本之策。
  控制人口增长是保护和改善西部环境的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西部秀美山川,应是西部开发的基本目标。现实的情况是,西部的环境已经变得相当脆弱,自然植被破坏严重,高山积雪在退却和消失,沙漠化、石漠化在吞噬绿洲和良田沃土,沙尘暴肆虐加剧,珍稀物种数目在减少……环境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口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西部人口自1949年以来已经增长1.4倍,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而毁林开荒、变牧为农、围湖造田等已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事实上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是无限的,因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表现出很强的“加权效应”。综观现代化建设中的人口与环境问题,人口是关键,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是环境保护的前提。
  控制人口增长是西部地区逐步走向人口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需要。当今社会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循环模式:高生育率———低劳动生产率———高生育率;低生育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生育率。我国东西部之间差距很大:东部基本上进入了后一种模式,西部多数地区尚滞留在前一种模式。鉴于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前一种模式又常常表现为“贫困———多生———贫困”式循环,“贫困会产生人口”的规律还在顽强地发挥作用。要从前一种模式过渡到后一种模式,“人口下来”与“经济上去”具有同等功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走“少生”与“快富”相结合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必须切实控制人口数量,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地域分布结构的调整,但当前的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西部开发需要大力增进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的文化教育素质。就人口而言,如果生育率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则可因出生率的下降和出生人数的减少而增加积累,支持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和地方病发病率较高,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少生优生服务等有助于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多年的经验表明,生育率的下降就是人口质量的提高。
  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出生率。目前全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西部地区仅重庆、四川老年人口比例稍高于全国水平,其余均低于全国水平,多数处在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阶段,有的自治区还处在年轻型后期,有着较强的人口增长势能。西部地区要消除人口增长的势能,只有依靠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来完成。对居住在高山、高寒或严重干旱地带不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居民组织并村移民,在新的移民点开展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腾出原来的荒山荒漠植树种草,也是一项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举措。(压题照片:王晓东摄)(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西部开发中的人口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