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西康藏族自治州的变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5年03月 -> 西康藏族自治州的变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姚丹 1955-03-26 00:00

西康藏族自治州的变化

第1版()
专栏:

西康藏族自治州的变化
本报记者 姚丹
康藏公路通往西康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以后,这个荒野的山谷起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在这里只有两个破烂的帐篷。一九五二年,这里新建筑了一片平房,四十五户过去流浪在外的人家,迁居住在这些新平房里。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国营贸易公司在这里正式开业,出售藏胞急需的茶叶、黄烟、布疋等,大量收购从前滞销的麝香、虫草、羊毛等土、特产。从此,这个新集镇变成了炉霍县第一个繁荣的商业区。我在一九五四年冬季来到这里时,各种商店已不止四十五家了。这里,又建设了许多新的楼房。规模巨大的饭站还在装饰门窗,汽车站的房屋又要动手修筑。县人民政府早已搬来这里,这个新的集镇已经是炉霍县城了。
这个新城的繁荣景象,是和康藏公路全线通车紧密地联系着的。
由于康藏公路自东段逐渐往西修筑,一九五四年由西康省贸易公司运往西康藏族自治州的工业品和茶叶等物资数量,比一九五一年多三倍以上。从西康藏族自治州运往内地的土、特产品,一九五○年只十四种,一九五四年已增加到一百多种。说到数量,几年来从这里运出行销国外的虫草、贝母、麝香等三种,即约可换回挖土机一千部,运出的大黄、杂皮约可换回拖拉机八十余台。
在最近两三年内运往西康藏族自治州的大批物资中,约有五十万件各种铁质农具。这就促使西康藏族自治州地区的生产走上一个新的阶段。达拉西村的变化也很可以说明这点。达拉西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到解放时全村只留下二十来户人家。一九五二年,人民政府无偿地发给农民们一批铁质农具;农民们不再使用木质农具了,耕作方法也随着有了改进。这一年,达拉西村和高原上的其他地区一样,得到了空前的丰收。一九五三年,一个农业技术指导站又在达拉西村成立了。它除了帮助农民改进耕作方法,主要是教会大家使用步犁。六十多岁的老人王家多吉拿出一部分土地用步犁翻耕,然后又播下了内地运去的“中大二四一九”麦种。这年秋天,王家多吉用步犁耕种的土地,每亩产麦三百九十一斤,相当于用旧犁和本地麦种耕种收获量的两倍多。一九五四年,全村近四十户人家中,已有二十多户都开始用步犁和“大中二四一九”小麦种,同样获得了丰收。
步犁,就这样在达拉西村,在全自治州推广开了。一九五五年,自治州内将要有两万亩土地用步犁耕种。四千多件各种新式畜力农具,早已从东北、华北等地运到了高原。


查看完整版本: [-- 西康藏族自治州的变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