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红军站起来的地方——贵州仁怀纪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9月 -> 红军站起来的地方——贵州仁怀纪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茂前 章跃 闵国库 2000-09-30 00:00

红军站起来的地方——贵州仁怀纪行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大地之子·征文·

  红军站起来的地方
  ——贵州仁怀纪行
  林茂前 章跃 闵国库
  这是一方被历史的大风雨激荡浸润的古老的土地,横亘黔北的八百里大娄山起伏绵延,壮丽雄伟;赤水河从深深的峡谷中奔涌而出,缠绕着沧桑岁月,留下几多神秘。且不论漫漫运盐古道上,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领义军七次出入仁怀的故事;世人皆知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壮举在历史长河中荡起的涛声,至今还回响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召唤生活前进的号角……今天,仁怀市五十六万人民正在以红军的精神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富足,早在九十年代初,仁怀市委市政府就着手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掘与整饬历史积淀的红军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古盐运文化,开辟雄奇秀丽的自然风景区,以促进仁怀大旅游格局的形成。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条集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然、经济与文化于一体的黄金旅游线,已经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即将在10月初举行的由遵义市政府组织的神秘赤水河旅游招商节的活动中,开放仁怀旅游线,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赤水河畔的仁怀大地,在对历史悠远的缅怀里,披览今日明媚的风景……
  踏着红军的足迹
  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上,赤水河汉称大涉水,晋谓安乐水,至唐时改为赤虺河。因虺、水音近,加之这条横越云贵川三省一泻千里的大河出自云贵高原的红色土层,奔腾激越,俨然从深谷中飘飘而下的一条红丝带,在蓝天绿岭中愈显壮观绮丽,后来人们就叫她赤水河了。
  赤水河边有一座古老的二合镇。一条大河,五里长滩,山岭的竹林与橘树丛中散落着一栋栋农舍。镇前的河滩上,有两处古码头的遗址,石壁坍塌,木板腐朽,乱石与荒芜中依稀透出当年酒肆茶楼、长街店铺的景象。那时,大桅木船满载川盐徐徐靠岸,赤背的卸船人在一包包盐巴的重压下喘息、呻吟。六十五年前当红军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困下冲杀出来赶渡赤水经过这里时,也不忘解救最穷最苦的被称做“干人”的船工们,把盐巴和粮食分给他们。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了,勤劳的二合镇的人们踏着红军的足迹走新路,改变着穷困的生活;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镇里的经济连连翻番。在市政府和被评为“贵州省旅游行业先进单位”的市旅游局带动下,这里的人们走出大山前往遵义等地考察,燃起了创业的激情与灵感,建设供旅游观光者享用的建筑群落的设想由此诞生。只短短几个月,便在繁茂的果林与滔滔奔流的赤水之间亮出了一座农家乐园。这个被称为“金台园”的充满大自然纯朴风情的旅游景观,仿佛一夜之间便使倦容满面的山村变得明丽多彩。机动游船在河中行驶,渡船码头伏卧在红色丹霞石和绿丛之间别有一番景致,半山上的一级级石阶就铺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上。那里的钓鱼池、金果林、桂园、碧江园、松竹园、康华园,因有楠竹与花草的装点,处处散发出大自然的浓郁芳香。百年古树、山岩苍苔、画眉鸣翠的山色美景,让人留连忘返。不等金台园正式开业,就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旅游、度假、考察。一种全新的消费使山村的经济顿时活跃起来,给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农家乐园周围,农户们把自己的房舍修缮一新,开设了钓鱼塘、农家餐馆、旅社和观赏园林,收益颇丰。
  临近二合的合马镇,与二合镇的旅游业相谐调,也开辟了自己的景观与饮食文化。这是一座千年古镇。农家挖地建宅时就发现过王莽时期的墓葬,为研究唐蒙入夜郎国和西南夷地军事以及两千多年前的仁怀酒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酒离不开肉,独特的“合马羊肉”取自用无污染的赤水河畔丰茂的水草喂养的肉质上乘的黔北麻羊,并以独特的传统烹饪手艺制作出任何其他地方不可能有的特殊风味。为了招揽四方游人,合马镇和外地投资人一起对一百多年前建筑的以供应“合马羊肉”为特色的大客栈加以翻修,改建成一座温馨浪漫的河边四合院,引得前来品尝“合马羊肉”的客人络绎不绝。合马羊肉的美名大振,这不仅带动了合马养羊业的发展,也使全镇经济更上一层楼。
  青山绿水是家园
  构成我国地势第二阶梯东部边缘的贵州高原,地面崎岖,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可是在仁怀,奔入赤水的五马河却造就了一片平原。一架架世人称奇的巨型水车伫立于河岸,几盘水碾日夜在流水中转动,连同跨河而起的古老三洞桥,在绿油油的原野上展现出古朴的田原风光。这里的千亩稻田是国家杂交水稻高科技制种基地之一,带动着全国的水稻生产。而坐落在五马河畔的五马镇,则以它风光独特的间歇泉和“石头开花”地貌闻名中外。间歇泉,一泉为三涨水,一昼夜三涨三落;一泉为十涨水,一昼夜十涨十落。涨时泉水喷涌,有如万颗珠玑落玉盘。落时,水声汩汩,咽切而沉重。在这水涨水落间,岁月更迭,人世沧桑。“石头开花”更是奇观,山谷里一道道青石带,开满了簇簇石花,有的像凤窝菊,有的像龙爪菊,千姿百态,蔚为壮观。这种奇观凝铸了一个永恒的百花园,园里深藏的是千古难解的神奇。这种独特的景观仿佛也营造了一种长寿的环境。镇上多百岁老人,许多就是当年目睹红军渡河的以运盐为生的老盐工。至今他们还记得,那时的贫苦如影随形。那时,这座盐运古镇三里长街一色木结构的店铺柜台上,都吊着一杆售盐的杆秤,可是无钱买盐的穷人们只能“望盐兴叹”。是红军的出现,升华了他们心中追求解放的渴望。而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终于改变了这里的生活,丰衣足食的日子正在走进这里的每一户人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又把这种变化置于更壮阔的基础上。他们特别着力改善交通,建成了仁怀连接黔北、黔西的黄金大通道,加快了三元经云安至青坑公路路面上等级改造,兴建从余家坳口至坛厂丫口摩天岭的集防火通道和货物运输于一体的公路。在强化生态环境方面,他们以建设经济水保林为主,营造了四万亩天然防护林,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腰上建起了万亩花椒、构皮、特色精品水果基地,在五马河支流沟段营造万亩风景竹林,开发出千手观音树、永安寺景点和摩天岭休闲公园、皮纸手工作坊、古战场营盘等众多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形成“山上绿戴帽,山腰挂钞票,山下粮丰茂”的格局。同时,他们还加大了开展旅游业和招商引资的力度。恢复古镇风貌,加宽老街,修建市场,使这一地区成为井然有序的商品集散地、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外来投资者的优选之处。徐坤纸业公司看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已率先投资绿色产业,购买五千亩荒山栽培构树且已收到良好效益的故事,就是一例。至于经济实力已居仁怀市前列的五马古镇的风格更为人称道。古镇上那青砖木椽的木屋街、吱呀呀转动的老水车、鳞次栉比的原始舀纸房,处处透出它三千年来永葆不衰的古朴。产自镇内的纸中名品三元皮纸,自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以来久盛不衰,从三百年前舀出第一张白净柔韧的皮纸起,这里的皮纸一直是抢手货,畅销国内外,成为这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市场兴旺,人民富裕。如今过上小康生活的五马镇上的人们,休闲之时坐在青瓦木椽的古老街坊下浅酌慢饮,悠然自得;又趁着三分酒意漫步河堤,于古槐翠柳间遥看架架水车、稳坐长堤的垂钓者和年轻姑媳临河捶衣的田园胜景,徜徉在生活的长路上,赞一声此生幸运,忆一阵陈年往事,无不感慨万端浮想联翩。再回眸坐落于鲁班场的红军烈士陵园,便把那万端思绪化作久久的缅怀与不尽的感激。想当年,二渡赤水后的红军聚集仁怀一带,向与五马镇相邻的鲁班场之敌发起进攻的时候,人们纷纷支援红军。这场历史上著名的“鲁班之战”虽因敌我相差悬殊和红军作出再次西渡赤水的部署而撤出战斗,但给这里留下的历史印痕却是难以磨灭的。乡亲们含泪把一百四十名红军烈士遗骸收敛好,然后一起掩埋悉心照料。后来,人们又修建起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供各界人士瞻仰、祭祀。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归宿,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无名烈士。而今,这巍峨肃穆的宏大陵园里,红军无名烈士们静静地安息在苍松翠柏间,高大的墓碑前那开阔的草地和青山绿水,是乡亲们的家园,也是红军烈士永远的家园。
  不只是美酒飘香
  清代大诗人郑珍的一首《茅台村》“远游唱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把茅台渡的所在地———茅台镇久远的酒文化和盐运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1915年,巴拿马举行万国博览会,世界名酒云集于此一争高低。国人抱着装有茅台酒的陶坛入展,竟被驱逐于会场之外。他一怒之下闯进评委会场,把酒坛摔在大厅之上,立刻浓郁的酒香四溢,醉人心脾,犹如红杏出墙,艳压群芳,茅台酒一枝独秀,当场被评为金奖。不过,茅台酒能作为国酒,也许还和红军的这段传奇的历史有关。红军在茅台渡横渡赤水前,乡亲们纷纷捧着茅台酒敬献大军。朱德总司令开了酒戒:“进了酒镇,不喝酒不近情理,告诉大家都买点酒喝,以不醉为原则。”一旁的毛泽东又加了一句:“还可以让大家用酒揉揉脚、擦擦伤,舒肌活血,消毒疗疮,这东西胜过良药。”红军和她的领袖们对茅台酒的确情有独钟。
  据说红军从茅台渡浮桥上踏过赤水的时候,毛泽东是一直站在岸边望着大军过河的。今天,仁怀市政府在他站立之处竖起一块方碑,标明红军三渡赤水时毛泽东过河的地方。也许是天工的巧合吧,当年他这种凝神远望的神态竟被嵌进一块岩石中,当他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又被发掘了出来,成为一块奇妙的“伟人影石”。人们又在邻近茅台的中枢镇的青山上建起了“伟人亭”,“伟人影石”就立在其中。石中的毛泽东的侧面影像果然纹理清晰,轮廓分明,头发、面颊、衣着、身影维妙维肖。而与“伟人亭”遥遥相对的是立于赤水岸边的赭红色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江泽民总书记应仁怀市广大人民之请题写了塔名。红军开辟的道路将世世代代激励人们前进的意志!
  在茅台镇,最具文化意义的建筑当属国酒文化城了。这座历经三年建成、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气势恢宏的我国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设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共计七个馆,鳞次栉比,连绵成城,园林与殿阁交相辉映,体现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集民族建筑艺术之精华。馆内大量的群雕、浮雕、匾、屏、书画、文物、图片、实物,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反映出酒与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展示了酒类生产的发展沿革、工艺过程和酒的社会功能,体现了人们造酒、用酒、饮酒中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精神风貌。整个酒文化城浓缩了数千年的时光,再现了皇宫贵族争权夺利的勾心斗角、疆场拼杀的刀光剑影、铁马金戈,外交场合的唇枪舌剑,长亭客舍的离愁别恨,文人墨客的慷慨高歌以及人们饮酒作乐的市井百态,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与人生的历史长卷,所展示的丰富内涵,已远远超越了酒文化本身。现在,这里已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必访之地,而它给予人们的就不仅仅是酒的芬芳,更有心灵的感悟与启迪……
  涛声依旧山河新
  过茅台渡向北,在仁怀与古蔺、习水接壤的地方有个被称为“鸡鸣三县”的沙滩乡。一条赤水从乡里大山中穿过,两岸峻岭逶迤起伏,峭壁悬崖尤显峥嵘。峡谷水险,大浪拍岸,涛声在湍流扬起的水雾中沉沉低吼。两岸岩壁,险恶异常,真难想象当年红军是怎样绕过大山峭壁,从二郎滩、太平渡渡河的。二郎滩所在的沙滩乡有一座山峰,峰顶石岩上有个巨大脚印,传说是当年玉帝派二郎神和鲁班先师来这里修桥时二郎神留下的,人们建造了二郎庙以资纪念。然而,再美的神话也比不上真实的魅力。就在二郎庙的周围,还有几块摩崖石碑,更真实地铭记着赤水河两岸人民为治理山川世代奋斗的故事。吴公岩的命名最为动人。乾隆七年,两河口米粮渡渡夫吴登举在民间举贤征工修疏赤水河时,毛遂自荐,具结呈文,刺指滴血,以全家十八口人丁向省署担保,承修马桑坪至两河口险滩。在施工中,他带领全家及其他民工凿河开滩,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就在河道即将修通之际,两岸岩崩石坠,河道重堵。吴登举再开滩凿岩,矢志不移,但终因工程浩大险峻,夙愿未遂,以致愤急而死。为追思他献身开河的精神,府县将他殉难之地的文公岩改名为吴公岩,并建祠塑像,赐匾“身死名存”、“成功不朽”。后来,祠宇被毁,但匾仍留存于世。或许这就是最高贵的遗存了。二郎神的脚印与吴公岩及摩崖石碑的故事,把虚幻的神话融进了沉重的历史中,这是岁月的足迹,是赤水河两岸人民渴望改造自然重整山河的意志的体现。
  现在,梦已成真。仁怀市人民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又创辉煌,终于沿赤水河岸,在大山的悬崖上修通了茅台至习水的公路,结束了马桑坪、吴公岩没有公路的历史。这是一条为了幸福追逐理想脱贫致富的黄金路,也是观光旅游的五彩路。人们可以以车代步,怡然沿路探胜,在饱览奇险怪绝的峡地风光的同时,领略一路上展现在阳光下的人文景色。这里有闻名遐迩的攀岩活动中心,利用摩天悬崖,组织过国际性攀岩竞赛。而当年川盐入黔的古盐道、盐号、航道遗址,足以让今人惊叹历史的沧桑变迁并为其神秘无比而荡魂动魄。更有摩崖巨字和石刻巨龙被列入吉尼斯之最的纪录里,成为艺术和文化传承中的奇品:那是古渡口西岸的摩天绝壁上镌刻着的“美酒河”三个顶天立地的大字,行书横排,每字高达四十米、宽四十余米,字体潇洒稳健,苍劲有力,以朱漆涂之,有如天上的红霞,映照着百丈深谷里的江水,极为壮观;与“美酒河”大字相对的峻岩险道上,则是由四条各长八百一十六米的石雕长龙组成的龙形公路护栏,既洒脱飘逸,又气势恢宏,尽显行云流水般的曲线美,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石刻龙建筑群体。
  去年6月19日,美酒河摩崖石刻揭幕仪式在吴公岩举行,鲜花如潮,人流如织,云集了四方宾朋。市长谭智勇写了一篇《美酒河记》,刻于“美酒河”三个大字隔河相对的平展展的石壁上,文中有云:“美酒河巨幅摩崖石刻,气势雄伟,寓意深远,象征着赤水源远流长,美酒永远飘香,人民安居乐业,仁怀欣欣向荣,国家富裕昌盛!”
  赤水河,一条传奇的河,一条神秘圣洁的河。红军在这片土地上获得转折和生机,从此站立起来,踏上胜利的征途。今天,仁怀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踏着红军的足迹,实施着大开发的战略,奔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查看完整版本: [-- 红军站起来的地方——贵州仁怀纪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