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防患于未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11月 -> 防患于未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戴志澄 2000-11-30 00:00

防患于未然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防患于未然
  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
戴志澄
  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态势经历了传入期(1985—1987)、传播期(1988—1994)和增长期(1995—现在),局部地区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5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预防控制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艾滋病在我国的感染水平及增长速度得到一定遏制。但是,目前的形势并不乐观。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0年9月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报告HIV感染者20711例,其中艾滋病人741例,已死亡397例,2000年报告数字与199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7.3%。青壮年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其中20—29岁占50.9%,30—39岁占24.1%。据专家最新估计,到1999年底,全国艾滋病感染者的实际人数已超过50万人。
  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对它的预防和控制事关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发展。由于艾滋病主要感染年龄段为15—49岁,加上艾滋病的高病死率和大量婴儿的感染死亡,会造成劳动人口的大量减少、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和期望寿命的缩短。如非洲的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博茨瓦纳三国的平均期望寿命,已分别从艾滋病流行前的64.9岁、65.3岁和61.5岁下降到流行后的39.2岁、41.5岁和40.1岁。这些国家还由于母婴传播而在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艾滋病孤儿,给社会带来极大压力。艾滋病人的治疗费用十分昂贵。在我国,艾滋病的门诊医疗费用为2582元/次,住院医疗费用为531元/日、47577元/年,这还不包括医疗费用以外的间接费用,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将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往往存在消极对抗或报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在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大面积流向一般人群、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之前积极预防是控制艾滋病蔓延的有效途径。目前,艾滋病在我国虽总体上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尚处于艾滋病流行的早期,局部地区和某些高危人群如静脉吸毒者、嫖娼卖淫者和商业供血者占据了目前艾滋病感染者的很大比例。加强对这部分地区和人群的干预,往往能事半功倍。艾滋病的传播渠道是血液传染、不安全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因此应首先确保安全的血液供应,用《献血法》规范采供血各个流程,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可靠。要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加强教育,改变他们的危险行为。其次,要在取缔、打击嫖娼卖淫的基础上,在这些人群中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教育同性恋人群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第三,推广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垂直传播。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就采取了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艾滋病不仅未传播到一般人群,即使在吸毒者和靠提供性服务谋生者等高危人群中,其感染率也是相当低的。
  目前,艾滋病有关知识在我国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中的普及率都还很低,对艾滋病认识不清,这将为艾滋病的流行埋下隐患。眼下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对艾滋病的宣传,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给广大群众,提高他们、特别是青壮年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应对当前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及其对社会长期负面影响加强认识。今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提出了“打破沉默”的主题,其目的是希望人们能认识到艾滋病不再是个人的隐私和不宜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能更加重视并积极投身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控制艾滋病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筑起防御艾滋病的坚固长城,防患于未然。(附图片)
红领结:预防艾滋病国际标识。代表“关爱、希望和支持”。


查看完整版本: [-- 防患于未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