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艾滋病——世纪之交再发警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11月 -> 艾滋病——世纪之交再发警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2000-11-30 00:00

艾滋病——世纪之交再发警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编者按:今年12月1日是1988年伦敦世界卫生部长会议倡导的第十三次世界艾滋病日/运动。艾滋病出现至今不过20年,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世纪之交,世界艾滋病日再次敲响警钟:全球艾滋病总感染人数已逾5000万。
  面对艾滋病魔的肆意蔓延,人类在苦苦寻找治愈途径的同时,也许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预防。这是世界艾滋病日一贯宣传的主题,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以下是本报部分驻外记者从国外发回的报道。
  艾滋病——世纪之交再发警报
  南非 总统佩戴防艾标识
  艾滋病正在南非逞凶肆虐,仅列举几个数字就足以令人瞠目:全国总人口4200万的10%是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其中孕妇所占比例高达22%;每天另有1500人受到感染,每年新增55万;到2005年,全国将有600万人受到感染,由于母亲因艾滋病死亡,届时全国将有100万15岁以下的孤儿;目前全国每天有200人死于艾滋病,到2010年全国将有650万人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届时南非人均寿命将从现在的63岁降至41岁……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南非政府于今年初制订了2000—2005年防治艾滋病战略,并成立了由副总统祖马挂帅的全国艾滋病委员会,从中央到地方、从总统到平民,全国上下齐动员,形成了向艾滋病全面宣战的浩大声势和实际行动。
  南非卫生部防治艾滋病战略办公室副主任塞雷纳塔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防治战略,政府在前三年主要做两件事:第一,由卫生部、教育部和社会福利部联合,每年投资7500万兰特(1美元约合7兰特),从今年初起在全国范围内对18岁以上公民开展免费艾滋病自愿检查,10至30分钟便可知晓结果;动员社区和家庭以实际行动关心和帮助艾滋病患者,以减轻各地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在全国中小学进行性知识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第二,从明年1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定25个区,给患艾滋病的产妇及其新生婴儿服药,减少母婴传播。具体做法是,给临产期不到1个月的孕妇和出生3天以内的婴儿每人各服一粒药丸。这种德国产药丸有效率约30%。为使这一工作顺利进行,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培训护士。
  南非政府在宣传方面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除定期在各媒体上刊登大型广告外,经常在街头散发各种宣传画和宣传册,还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了24小时艾滋病免费咨询专线。塞雷纳塔女士指着自己胸前的预防艾滋病标志对记者说:“从姆贝基总统到普通公务员每人胸前都佩戴这一标识,以唤起大众对艾滋病严峻性的深刻认识。我们还向公众免费发放避孕套,去年全国共发放2亿只,今年计划发放2.5亿只。”走出卫生部大楼,记者特别留意到:预防艾滋病标志在约翰内斯堡街头处处皆是,从人们的T恤衫、背包到新出版的挂历……(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印度 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11月7日,《印度时报》头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三岁男孩瓦伦为治疗贫血,曾在地方一家私人诊所输了一袋血,他的父母万万没有想到,本想输血治病,却输进了致命的艾滋病毒。现在,小瓦伦已是病入膏肓的艾滋病患者,由于并发多种感染住进了医院。全印医学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每27个携带艾滋病毒的儿童中,就有12个是因输血感染的。
  小瓦伦是不幸的。更为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目前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传播加速,并呈现向穷人、儿童等大众弱势群体扩散的趋势。靠提供性服务谋生者、静脉注射毒品者、男同性恋者等高危人群和卡车司机、农业季节工、街头流浪儿都成为艾滋病逞凶的对象。这几类人群最易受HIV病毒感染,也最易传播艾滋病毒。此外,由于长期远离家庭,印度军人与警察中艾滋病患者数量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上升趋势。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新数字,印度已有350万人感染艾滋病,是全球艾滋病感染者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只计算了艾滋病防治参与医院所上报的病例数,真实的感染人数很可能要高得多。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艾滋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人数每年都要增加约100万人以上,大约2—3年就会翻一番。
  艾滋病在印度的迅速传播及HIV病毒感染人数的迅速增长,已引起印度政府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据印度《前线》杂志报道,1992年印度防治艾滋病的主要机构———国家艾滋病控制组织(NACO)制定了分阶段的预防及控制艾滋病规划。在1992—1997年的第一个5年规划中,当时的国大党政府为NACO的有关项目争得了世界银行8400万美元的资助,并获得国家第八个五年计划中28亿卢比的财政拨款。第一阶段5年规划后被延长至1999年。NACO的第二阶段规划从2000年开始。专家指出,由于目前全世界对肆虐的艾滋病魔都拿不出治愈与免疫的特效药,人们只有寄希望于预防,并呼吁:只有人们控制不洁性行为,医疗机构严格管理输血及器械消毒、防止小瓦伦的悲剧重演,印度才有可能遏制艾滋病的疯狂蔓延。
  今年3月6日,联合国“2000年世界艾滋病日”大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干事皮奥特博士在会上说,对印度的监测表明,这里的艾滋病流行已达到了危险点,已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在印度南部,进行产前检查的妇女中,HIV化验呈阳性的人数已超过1%。有关专家对此警示:艾滋病摧毁的将不仅仅是患者个人,而是与之相连的整个家庭。(本报驻印度记者 李文云)
巴西 “别把艾滋病带回家”
  艾滋病在巴西的快速传播始于9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较为发达的东南和南部地区。目前,由于流动人口增加和旅游业的发展,艾滋病在过去少有病例的地区传播速度相对加快。从80年代初巴西首次发现艾滋病例到2000年6月,巴西全国登记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已超过19万,其中有70%年龄在20—39岁之间。母婴传播在巴西艾滋病人及病毒感染者中占有很高比例。据测算,巴西0.4%的孕妇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
  近年来,在政府及各界努力下,艾滋病在巴西得到有效控制。1998年前的数年间,巴西的艾滋病感染者一直保持在每年2.2万多个,1999年下降为1.56万个。今年以来,艾滋病在巴西得到进一步遏制,到目前为止,巴西今年只报告了2146个艾滋病感染者。应该说,巴西的“控艾”为整个拉美做出了榜样,也鼓舞了拉美人民同艾滋病抗争的斗志。同时,由于巴西1.6亿人口占据了整个拉丁美洲的1/3,巴西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对拉美具有重要意义。
  巴西艾滋病呈下降趋势首先应归功于防范艾滋病的立体宣传,艾滋病的可怕及其传播途径已深入人心。巴西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都作经常性宣传。网络也为巴西的抗艾滋病斗争助了一臂之力。现在,巴西有10多家主题网站提供有关艾滋病的宣传。巴西电信还设有预防艾滋病的免费热线电话。大型户外广告“别把艾滋带回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巴西还计划在今年摄制两部以预防艾滋病为主题的电影,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高危人群,巴西卫生部实行管理,免费向他们发放避孕套,要求定期做艾滋病病毒检测,不进行没有保护的性行为。据巴西非政府组织的调查,从事性服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已大为加强。
  巴西还加强对血液制品的监控,对所有采血实行严格检查,防止输血造成艾滋病传播。据统计,1999—2000年登记的艾滋病感染者中只有0.9%是因输血引起的,而在1984年则高达62%。目前巴西血液传染中99%是隐君子共用注射器造成的,一些社区有意免费提供注射器,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在积极预防艾滋病的同时,巴西加快了药品开发,艾滋病人的治疗费用目前已降至人均每年720美元,而国际上一般年平均费用为1万美元。(本报驻巴西记者 张卫中)
欧洲 老房东的无奈与担心
  欧洲也是个艾滋病流传较广的大陆。记者10年前在比利时工作时,艾滋病就是当时的热门话题,不仅新闻媒体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就是茶余饭后普通百姓也将艾滋病作为一个谈论的重要内容。我的房东比卡威先生每当谈起这个话题,总是透出万般的无奈和担心,惟恐两个尚未成人的外孙沾染不好的生活习惯,将来成为艾滋病的受害者。
  10年过去了。当记者再次来到欧洲大陆时,一个月来听到、看到的不少还是有关艾滋病的话题。在这个已经比较富裕的地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讲求生活质量已是人们当前关心的主要问题。这些年来,欧盟各界纷纷行动起来,围绕艾滋病的研究、治疗、预防宣传以及如何善待艾滋病人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那些义务投身其中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有着浓重的人情味,让人感动。然而,艾滋病依然在人群中传播、肆虐,让健康的人谈“艾”色变,让家长们为孩子操心。
  欧洲是个开放的大陆,在性生活方面尤其如此,同性恋也有市场。此外,还有吸毒问题,青年中尤为严重。这些都为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使艾滋病的阴影难散。也许,这和过分强调个人自由不无关系。部分人的“自由”换来了广大健康人群对艾滋病的恐慌、无奈,造成了不知多少个人和家庭悲剧。因此,要真正减少艾滋病的危害,恐怕需从根本入手,重新呼唤社会对道德的起码尊重,改变畸形的生活方式,制止各种毒品的泛滥。
  欧盟为减少因艾滋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曾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呼吁各成员国加强防治艾滋病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堵住艾滋病的传播渠道、降低艾滋病感染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对艾滋病危害的宣传上,欧盟及其成员国也加大了力度,尤其是加强了对青壮年的教育工作。此外,社会上的各种自发行动也不在少数。有时硬堵不行,就想些变通办法,如在学校里免费提供避孕套等等。
  但从欧洲多年来的趋势看,艾滋病仍对这里的人们构成很大的威胁,既是“医学顽症”,更成为挥之不去的“社会顽症”。而对社会问题,就不是仅医学所能解决的了。记者的房东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常常对记者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在这个视“个人自由”高于一切的土地上,老人的声音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要真正将艾滋病赶出欧洲大陆,恐非短期之事。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姚力)
美国 力图早日攻克病魔
  1981年美国本土发现世界第一例艾滋病以来,感染者就一增再增。1981—1988年,美国还只有10万感染者,随后便是几何级数增长。90年代中期以后,艾滋病的蔓延之势有所控制,但形势仍然严峻。1981—1999年,美国共报告有71万多例艾滋病,仅1998年7月—1999年6月,就新增4.7万多。艾滋病已被列入美国人5大死因之一。美国人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几近“谈艾色变”。
  美国为遏制艾滋病蔓延采取的措施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国会和政府予以极大政策支持。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授权开展防治艾滋病活动。1995—1999财年,政府不断增加有关艾滋病的联邦开支,1995年67亿美元,1997年81亿,1999年上升到97亿。5年总共开支达406亿美元。
  第二,加强教育宣传,多渠道预防。美国人生活不检点,吸毒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艾滋病有机可乘。为控制这两大病源,政府、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都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妇女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美国小学、初中普遍设有预防艾滋病课程,高中生、大学生要求基本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医学常识。家长和学校、社会密切配合,从道德、伦理方面教育子女对“性”采取谨慎、严肃和负责态度。同时,美国对吸毒人群及静脉注射用具采取管制措施,对血液制品、脏器移植、人工授精的各种程序加强了防范。
  第三,医疗机构加强多科联合,在艾滋病检测、治疗的研究及应用方面取得了进展。治疗艾滋病的药品和手段层出不穷,目前有41家公司生产77种抗艾滋病药物和疫苗。美籍华人何大一博士发明的“鸡尾酒疗法”曾经风靡一时,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缺点是治疗费用昂贵,难以普及推广。许多科学家正在探索诸如基因工程、中医药治疗等多种途径,力图早日攻克艾滋病魔。
  经多年努力,艾滋病在美国逞凶的势头正得以控制。但美国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不久前发表报告再度警告,由于近年来美国人过于随意的性行为及吸毒等不良习惯仍然广泛存在,艾滋病很可能会重新泛滥。该中心估计,全美国有2%—4%的成年人(约400万—500万人)仍处于高风险之中。
  (本报驻美国记者 王如君)
(附图片)
  图片说明:“别再回避,面对艾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为2000年世界艾滋病日制(图下文字为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
  “你……可能就是下一个!”
  ——美国艾滋病研究基金会制


查看完整版本: [-- 艾滋病——世纪之交再发警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