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戏曲艺术在继承革新中发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12月 -> 戏曲艺术在继承革新中发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安葵 2000-12-30 00:00

戏曲艺术在继承革新中发展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二十世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艺术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敏锐感应时代风潮的文化人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也有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戏曲艺术在继承革新中发展
  安葵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面对着深重的民族灾难,主张维新、革命和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都主张要“开通民智”。梁启超希望中国的文人也能像法国的伏尔泰那样,“做了许多戏本,竟把一国的人,从睡梦中唤了起来。”他自己也亲自动手编写杂剧和粤剧剧本。柳亚子在《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1904年)中说中国国民素来喜欢戏曲,主张编演外国独立、恢复和灭亡的历史故事教育群众,从而达到“民智大开,河山还我”的目的。陈独秀在1905年也强调:“梨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他主张对戏曲要加以利用,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旧戏的主张。
  辛亥革命在戏曲界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戏曲改良活动,并成立了一些戏曲改良的团体。编演了许多反映广大群众民族革命情绪和反封建思想的戏剧。但是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旧文化旧道德的时候又把矛头指向了戏曲。譬如胡适、傅斯年等人便对中国戏曲从内容到形式给以全盘的否定。他们对戏曲乃至整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错误估价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都有很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有学者把戏曲的脸谱化装与艺术创作中的虚假———“脸谱化”混为一谈。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又有不平衡不一致的一面。辛亥革命很快归于失败,民众革命情绪又趋低落;同时,各阶层的人们,从上层人物到劳苦大众,即使在生活极不稳定和艰难窘困的情况下,也还要求有娱乐活动;戏曲艺人为了自己热爱的艺术,为了自身的生存,也在努力提高艺术水平。二三十年代京剧艺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流派纷呈的局面。所谓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就是1927年由《顺天时报》组织选出来的,并很快得到群众的承认。在老生中也有先后“四大须生”以及“南麒北马关外唐”之说。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先后两次赴日,并去美国和苏联演出,得到很高的赞誉,京剧开始“走向世界”,为外国人所了解和喜爱。这一时期,豫剧、川剧等地方剧种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和许多艺术流派。
  抗日战争爆发后,左翼的文化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戏剧的看法,提出了旧戏现代化和话剧民族化的口号。戏曲艺人也积极参加到民族革命斗争中来,编演反映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侵略压迫的戏剧。梅兰芳在日本占领期间蓄须明志,拒不为侵略者演戏,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袁雪芬以新的剧目和新的艺术风格推动了越剧的改革。
  四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提出了对民族文化遗产要发扬精华剔除糟粕的思想,为延安平剧院题词“推陈出新”,看了《逼上梁山》的演出以后写了热情鼓励的信,指出了戏曲改革的意义和方向。全国解放前夕,党中央便召开了关于戏曲工作的会议,华北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的社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专门的戏曲改革的机构。党中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对戏曲工作制订了明确的方针政策。在旧社会受迫害受侮辱的戏曲艺人当家做了主人,政府成立了各级戏曲学校,大力培养人才。
  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限,二十世纪恰恰分成前后两半。毫无疑问,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戏曲艺术的成就远远超过前半个世纪。它不仅摆脱了解放前夕濒临灭亡的困境,而且成为一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如何继承发展传统艺术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带来了戏曲艺术的繁荣。百花齐放,鼓励和提倡各兄弟民族、各地区、各剧种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鼓励和提倡各种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在剧目方面,提倡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者并举”。在三种剧目的创作演出中都贯串着推陈出新的精神。对传统戏的整理改编,提高了它的文学性和舞台整体水平,昆曲《十五贯》,莆仙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白蛇传》、《杨门女将》,黄梅戏《天仙配》等,都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作品,新编历史剧、古代故事剧和现代戏是当代作家艺术家为民族戏剧作出的新贡献。它们不仅为戏曲画廊增添了许多光彩照人的新形象,而且说明戏曲可以表现广阔的历史图景和切近的现代生活。“五四”时期人们认为戏曲无法做到的都做到了,而且证明戏曲艺术有与话剧不同的丰富的表现力。
  剧作家在新编历史剧中反映了新的历史观点,塑造了许多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形象。但在1965年吴晗的《海瑞罢官》受到批判,随之“文革”开始,历史剧创作受到沉重打击。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获得丰硕成果。从莆仙戏《新亭泪》、《秋风辞》到京剧《曹操与杨修》,挖掘了丰富的历史意蕴,剧作家已超越了浅近的“古为今用”的动机而深入到人物心灵的层次,书写人物的心灵史。根据小说、话剧等名著改编的川剧《死水微澜》、《金子》,京剧《骆驼祥子》等,通过戏曲表现手段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了近现代社会生活,真实而又给人以美感。
  新中国建立以来,剧作家和艺术家在现代戏创作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新时期的现代戏从塑造老一代革命家的形象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多姿多彩。前者如秦腔《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楚剧《虎将军》等,在老一辈革命家形象的塑造中充盈一股凛然正气,体现了崇高的美。后者从较早的《四姑娘》、《八品官》、《六斤县长》到后来的《皮九辣子》、《三醉酒》、《红果红了》、《丑嫂》、《山杠爷》、《榨油坊风情》,直到近年的《迟开的玫瑰》、《乡里警察》等,形象鲜活,色彩绚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时期以来,戏曲作为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而受到特别的重视。它的深厚丰富的美学意蕴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广泛的认同。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探索创新精神成为新时期创作的一股强劲潮流。剧作家艺术家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辟了创作的新视角、新途径。从湘剧《山鬼》、川剧《潘金莲》到淮剧《金龙与蜉蝣》、越剧《孔乙己》、黄梅戏《徽州女人》,都体现了创作者强烈的个性追求。对这些作品人们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但不能忽视它们在戏曲发展中的作用。
  戏曲越发展,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认识越深。上海昆剧院对《牡丹亭》全本“缩编”演出,浙江温州推出南戏新编系列剧目,都可以看到对传统的重视,而《张协状元》、《杀狗记》等作品的舞台风格力求拙朴的古代样式,从而更强烈地显示古典戏曲所独有的魅力,这种“返古”的实质是创新。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技术条件的进步,舞台艺术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音乐唱腔、舞蹈动作、舞台美术设计、舞台灯光都努力吸收新的艺术成分,走向新的综合。在这些创造中,培养和造就了编剧、导演和舞台艺术各方面的人才,在有些省形成了几方面人才经常合作的“强力集团”。演员的队伍更呈现出后继有人、青出于蓝的良好态势。近十几年来,仅获梅花奖的中青年优秀演员已有二百多人。市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古老的戏曲艺术面临新的环境。如果丢掉传统,戏曲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不革新,它又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它必须走艰苦的继承、革新、创造之路。面前的困难是很多的。但是,凭借着戏曲形成以来八九百年的历史积累和本世纪一百年来的丰富经验,凭借着这支历经艰苦磨炼的团结奋进的队伍,在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戏曲艺术带进新世纪,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新的贡献。(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戏曲艺术在继承革新中发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