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业的根本出路——绛县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启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12月 -> 农业的根本出路——绛县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启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义堂 董建勤 林治波 2000-12-31 00:00

农业的根本出路——绛县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启示

第6版(地方新闻·视点)
专栏:视点

  农业的根本出路
  ——绛县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启示
  本报记者 王义堂 董建勤 林治波
  隆冬时节,我们到山西绛县采访。
  地头,塑料大棚旁。西吴村支书摊开双手,向我们诉苦:“昨天来了电话,要一车韭菜,今天又来车拉西红柿、黄瓜,大棚菜长得再快,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呀!”在大家都为需求不足而伤脑筋的时候,听到这种“诉苦”声,真如一缕春风扑面。听得出,村支书是高兴的。
  招待所,餐桌上。樱桃萝卜、珍珠西红柿、黄瓜、豆角、西葫芦……各种含翠欲滴的蔬菜应有尽有。大家开玩笑说,这是绛县冬日“吃春”。更令人称奇的是,一盘刚刚烧好的红薯,从里到外,都是黑色的。绛县的同志说:“这叫黑红薯,含硒丰富,一斤可卖到50元。农民用它作种子,供不应求。”在农产品普遍降价的时候,居然还有这种“天价”!
  科技馆,展板上。牛鹿、山楂、瓜菜、红薯、药材五大特色产业技术链示意图向人们昭示着绛县农业科技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干部群众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雄姿。而高悬着的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的全国“科技综合示范县”、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合作共建的“新技术示范县”的牌匾,向人们展示出该县向农业科技进军的高起点。
  主持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景发告诉记者:“靠农业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变革,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胆转变工作机制,制订一系列激励优惠政策,把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推上了科技示范的主战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如今全县已建立了2687个科技示范点,参与科技示范的干部占到总数的80%,粮食和五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带动大批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是脱离实际,还是尊重科学?
  第一座优质牛羊繁育示范场建立起来了。仅仅为那头价值6万元的皮埃蒙特优种牛修建的牛栏,就达25平方米,欧式建筑的墙上还贴了目前许多农户家里都舍不得贴的瓷砖,外面紧接着一个60平方米的运动场。在看惯了群养牲畜的人们眼里,这位“牛公子”是太阔气、太奢侈了。于是,有人指责为“脱离实际”。
  第一座“神奇芦荟示范园”建立起来了。在栽满芦荟种苗的大棚前面,示范园的同志自筹两万元买下了一个路牌广告的一面,为自己的产品打出了漂亮的广告。在那些商业意识至今还没有萌发的人眼里,这又是“败家子”作风,于是广告牌也被斥为“脱离实际”。
  脱离实际的亏,我们吃够了,干部群众对其深恶痛绝。正因如此,用脱离实际的帽子压人,确能使人感到一点分量。但绛县的干部群众不怕。中国农科院常驻绛县的专家代表说话了:“牛羊繁育示范场是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的中试基地,从考察设计、项目报告到技术指导,均由畜牧所承担。示范场投入使用后,皮埃蒙特种牛一年可为3万头母牛提供精液,3只种羊可为8万只母羊提供精液,基本满足绛县和整个运城市牛羊改良的需要。这个示范场是高科技项目,承担着改良、繁育、饲草、防疫四项功能,必须建设高质量的配套设施。实际上,由于资金十分紧张,配套的固定设施尚未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如果资金允许的话,理应建得更好一些。”专家的话是有力的,有力不在于它是专家说的,而在于它符合科学规律。
  至于神奇芦荟的广告牌是不是脱离实际,在广告引导下日益增多的购买芦荟苗的客商和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已向人们作出了回答。搞市场经济,必须有市场意识,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尽管在封闭的山区,树立这种意识是艰难的,但这一关必须闯过。
  是农民不听,还是干部不懂?
  绛县的科技示范,前几年也曾数次派干部组成科技工作队下乡。干部一进村,很快就发动起来了;可干部离了村,不久就塌火了。几次三番,农民似乎得了“抗科症”,任你怎样说,他就是不为所动。
  1997年,县文化局干部王凤兰一腔热情,先后带领她负责包村的西吴村农民五次外出考察科技致富典型。但回到地头,一位青年农民将了她一军:“你光是要求我们干,你为什么不干?你敢不敢投资?敢不敢担风险?”王凤兰牙一咬:“敢!”她花1000元租了农民的三亩半地,投资7000元种起了大棚菜,当年赢利8000元,收回全部投资。西吴村农民一看凤兰动了真的,也纷纷跟着“下海”。当年这个村就有87户农民自己投资建起了大棚,种植各类蔬菜108亩,全村收入45万元。如今,这个村已有165户农民建了大棚,种菜600亩,今年收入可达400万元。
  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了王凤兰带头示范的经验,作出了《关于三级干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参与科技示范大行动的决定》,提出了“依靠科技搞调产,干部带头作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风险共同担”的口号。目前,全县干部参与科技示范的项目达8大类320项,辐射带动12000户农民,全县新增苹果、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5万多亩。
  实践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不是农民不听干部的,而是干部不懂农民的心理,不懂农民的需求,尤其是不懂农民急需的农业科学技术。为了培养帮助农民致富的“科技官”,县里在农科中心示范园建立了培训中心。各部局、各乡镇的干部轮流到那里,两人承包一个大棚,从翻地、播种到收获,全由自己动手干。收获的成绩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人们开玩笑说,这是绛县科技兴农的“黄埔军校”。
  是没有出路,还是没有思路?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农产品出现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农民增收缓慢,传统农业似乎走到了尽头。绛县也不例外。前些年,绛县人曾大种山楂,得利于山楂,但又受害于山楂。当山楂发展到10万多亩,大量山楂果上市之后,出现了“卖难”,价格从每500克1元多跌到了两角钱。农民不得不忍痛砍掉了7万亩已挂果的山楂树。后来,县里组织山楂产业链,生产的“维之王”山楂果蜜饯,远销香港、台湾、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并获得了美国ISO9000质量认证。用山楂树叶生产的金甲益心酮片也行销全国。山楂树叶每500克卖到2元钱,山楂业又兴旺起来了。
  按照《绛县二十一世纪绿色行动计划》,全县规划到2005年建成山楂等四大亿元产业,使60%的农户、70%的耕地和80%的农产品实现实业化组织,到2010年建成以提供健康、健美、长寿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
  思路决定出路。描绘了发展蓝图,全县就把依靠科技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和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着力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商品率。他们先后同中国农科院所属的23个科研所的126名专家,签订了49项技术合作项目,组装起五大产业技术链。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效农业中心示范园区1个、高效农业先导区10个、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引进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380项,使五大主导产业初具雏形。
  是“下海经商”,还是“示范”效应?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农业和科技结合的切入点。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农户理应是农业科技示范的主体。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农户的科技素质、市场意识、经济实力又不完全具备示范主体的行为能力。特别是山区农民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观念落后,小富即安。在此情况下,推动干部进入科技示范主战场,便成了势在必行的举措。
  干部示范引来众说纷纭:是不是“下海经商”与民争利?疑惑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跃跃欲试者有之。但绛县县委、县政府毫不动摇,一抓到底。他们认为,这和干部利用职权与民争利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农民+科技人才+干部示范”这一复合型经营主体,三者在明确责、权、利的基础上,以利益为纽带,组成新型的经济主体或股份制公司,并确定法人代表,明确合同关系,使园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市场主体。在这一主体中,干部是承担风险最大的。主体一旦成长起来,就交给农民经营了。经营主体一旦失败,干部的投资就“血本无归”,农民则基本不受损失。主体成熟之后,干部收回投资,主体交给农民赚钱。
  其次,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和先导小区建设中,采取政府搭台、投资者唱戏的运行机制。干部从农民手中把土地反包过来,并进行规划整治、技术武装后反租给农民经营。这样,把风险留给干部,把好处让给农民,使他们一举数得:取得土地出让权的稳定收入;获得反租经营后的高效利润;在从事新的种植业生产中学到现代农科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
  再次,科技示范园的经营体制,采取宜统则统、宜股则股、宜分则分的办法。在干部股份自主经营型的内部机制中,实行“二次还原”,即单位负责将示范园基础工程建好后,通过发包竞争,确定专门的经营班子;一旦示范使命终结就还原给农民,既保证了示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又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是一蹴而就,还是与时俱进?
  绛县干部和农民将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作为最大的收获,并能够冷静地剖析发展态势。他们普遍认为全县经济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人流、物流、信息流明显加快,生产经营逐步拓展到国内外大市场;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现代小康社会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靠科技致富蔚然成风。
  全县经济增长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不断引进现代农科技术,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初步改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粮、经比例由7∶3变为6∶4,科技进步贡献率由30%提高到43%。预计全县各类经济作物收入比上年增长15.1%。作为整体推进科技综合示范县建设的“第一工程”——黑蜜5号无籽西瓜示范一举成功,全县总收入450万元,中杨乡峪南村“西瓜大王”拓娟娟的瓜田亩产逾2500公斤,亩收入超2000元。山西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金甲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迅速成长。
  绛县没有止步。当前正值冬闲时节,科技示范大观摩、科技成果大展示、科学技术大普及等三大活动正在大张旗鼓地开展;从四面八方受邀而来的专家将逐园指导、规范园区的建设;新的一年将成为全县的“科技示范推广年”……
  县委、县政府正在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农民走向全国市场、世界市场?如何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的投资?如何培养新一代科技型农民?
  绛县代表了运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取向。现在,运城市已成为中国农科院的第一个地级科技综合示范市。对此蓬勃发展的势头,市委书记黄有泉头脑分外清醒。他说:“这是新生事物,也是好事,但依靠农业科技调产,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不断跟踪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这样,我们的农业才能面向世界市场,走上世界市场。”
  瞧,大棚里的芦荟长得多喜人!高志勇摄(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农业的根本出路——绛县依靠科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启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