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父母“捶挞”几时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3月 -> 父母“捶挞”几时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贾作林 2000-03-31 00:00

父母“捶挞”几时休?

第8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父母“捶挞”几时休?
  贾作林
  从新闻媒体关于徐力杀母的报道中,知道了一点徐力之母吴凤仙的教子方法,不禁想到《红楼梦》中“贾政教子”的种种情节,觉得两人的教子术在教育手段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要打就打”。
  贾政对于宝玉,可谓“有厚望存焉”,但他一见到宝玉,总是非打即骂,宝玉也总是被吓得如“打了焦雷一般”,逃避惟恐不及。而贾政等人也是在各自父亲几乎天天按“老祖宗的规矩”,“审贼”式的责打之下成长过来的。因此在别人看来,虽然其打骂宝玉未免过头,但有一点却不可动摇:这是他的绝对权威。
  父母的权威何以竟有这么大呢?一曰有理可据,这就是儒家的学说。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了宋代,就成了“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这样一来,“要打就打”,当然就由父母了。二曰有法可依,这就是皇帝的所谓“以孝治天下”。否则,那就是“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历来“王法”就是“家法”,看一看历代的朝律国令和家法族规,其严酷程度何其相似。这就有了家长式的皇帝和皇帝式的家长,“望子成龙”的“龙”字用得实在精辟!三曰有利可图。“利”者,就是升官发财,这正是“孝”的功用。那么,如何才能“孝”呢?《颜氏家训》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威严”者何?“捶挞”也。《孝经》则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那么,又何以“扬名”呢?一般而言,在科举时代,“扬名”之道,莫过于“学而优则仕”,尤其是“中状元”了。一旦“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么“黄金屋”、“千钟粟”就会随之而来,这就叫“给老子争气”。然而儿女们偏偏“不争气”呢?那就对不起,有“老祖宗的规矩”:捶挞。
  那么,贾政“捶挞”的结果如何呢?仅由下例便可揆其大端:话说贾政外赴学差三年任满,来书言明“六月准进京”,届时势必要检查宝玉的功课。但其仅临字一项,就差得太远。怎么办呢?“赶”。王夫人又怕“赶出病来”,于是乎“宝钗探春等都笑说:‘太太不用着急,书虽替不得他,字却替得的:我们每日每人临一篇给他,搪塞过这一步儿去就完了。’”于是乎宝钗等众小姐丫环便个个临摹相送。但贾政又因故推迟到七月底方回。宝玉听了,便把书字又丢过一边,这是“捶挞”者万万始料不及的。
  说到吴凤仙的悲剧,其生成的原因固然有该母子个人的特定因素,但我这里想说明一点:证之以贾宝玉弃家为僧和徐力杀母成囚的实验结果,“捶挞”的运动规律是:适得其反!因此,愿天下父母且莫再唱“打大的是孝子”一类祖传的老调。鲁迅先生就把这类老调称之为“软刀子”,这一点我们已有血淋淋的教训了。那么,父母“捶挞”儿女的权威,从此总该休矣。


查看完整版本: [-- 父母“捶挞”几时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