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让座谈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4月 -> 从让座谈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兴祥 2000-04-29 00:00

从让座谈起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漫谈

  从让座谈起
 张兴祥
  在厦门岛乘坐公共汽车,每次车启动时,你都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乘客们,请您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和抱小孩的妇女让座。”稍微留个心眼,你也许会发现,扬声器的提醒,只对极少数人不起作用,大多数年轻人还是挺自觉的,即使没有扬声器的提醒,他们也会主动让座。可以说,这种意识已在鹭岛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当然,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让座之风只是厦门人行为规范的一个小小缩影。现象背后,一种意识正日益深入人心:“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让座虽是区区小事,然而,“一滴水里看大海”,正是这平平常常的举动,蕴含着人的精神风貌。当你穿行于鹭岛的角角落落,一定会亲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那是“文明之风”,爽眼爽心!
  至于说到成功的经验,我想厦门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抓起,二是长期坚持,逐渐扩大影响面。“精神文明”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语中,体现在人的举手投足之间,它像阳光一样,使生存的空间充满温馨。
  事实上,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处于一个与他人互相联系的网络中,如果人人对此达成共识,即他(她)给别人献一份爱心的同时,其实也在为他(她)自己储存一份爱心,那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风尚就不难流布于世。然而,迄今为止,许多地方“文明之风”仍不成气候,原因何在?是不是做起来真的太难呢?显然不是!《孟子·梁惠王上》里有一段话,也许颇能说明这个问题:“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抓基础建设,性质与“为长者折枝”类似,人们做不到,不是“不能”,而是“不为”或“不屑为”。即使“为”了,也不过是奉命行事,搞“一阵风”,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不为”的背后,自然是另一种意识在起作用,倘若“以善小而不为”积习日久,人的道德感怎么不会慢慢钝化呢——小犹如此,大何以堪?


查看完整版本: [-- 从让座谈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