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冉树苍:汗洒黄土地 烛光映山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4月 -> 冉树苍:汗洒黄土地 烛光映山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本报记者 2000-04-29 00:00

冉树苍:汗洒黄土地 烛光映山乡

第2版(要闻)
专栏:被推荐为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冉树苍:汗洒黄土地 烛光映山乡
本报记者
  甘肃省会宁县头寨乡中湾小学校长冉树苍,潜心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先后荣获会宁县优秀校长称号、甘肃省“园丁奖”;1997年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998年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9年被全国总工会评选为全国十大杰出职工。
  1992年秋,冉树苍自愿从会宁县回到穷乡僻壤的头寨乡任教,成为中湾小学唯一的一名公派教师。从此,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他开始了不平凡的教学生涯。
  会宁,地处定西交界处,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且十年九旱,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的中湾小学只有86名学生,3名民办教师,年办公费用不足百元。6间低矮的土房年久失修,其中4间屋顶已透风漏雨,裂缝有一指宽;四五个学生围着一个桌子上课。全校唯一的教学工具是一副三角尺。由于办学困难,该校的教学质量一直落在全乡的最后。面对这一切,身为校长的冉树苍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他拿出自己刚刚补发的1100元工资,购置了一些桌凳,让孩子们先有个地方读书写字。
  1993年,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中湾小学生源猛增。校舍更加紧张了!冉树苍决定要建一所新学校。征地遇到了困难。冉树苍就用自己的12亩地兑了别人的山地,解决了建校的用地问题。工程虽如期开工了,但依然困难重重。原计划由村民集资和投工献料的1.7万元只完成了1/5。在缺乏资金、被迫停工的关键时刻,冉树苍毅然贴出了卖房的启事。这一举动打动了不少好心人,村民们主动捐献,有的村民捐献钢材建造校门,有的教师捐献出工资。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第一栋教室终于盖起来了,但由于无钱买瓦,教室面临着被雨水冲毁的危险。此时的冉树苍又卖掉了价值千元的耕牛,买来了瓦。盖教师宿舍时,无钱买木料。他又产生了变卖家产的念头,但回到家里,又实在找不出值钱的东西可以变卖。就在这时,一个外地人到村里收豌豆,于是他就用家里多年积攒的450公斤豌豆换回了近千元钱,解决了用料急需。
  好事多磨。在建校大量用水的节骨眼上,会宁遭受了特大旱灾,滴水贵如油,村民们用近3000元钱从50公里外拉回了16车水用于建房。为了不再花买水的钱,冉树苍又把自家的三窑水捐了出来。
  在建校期间,冉树苍的父亲重病在身,他顾不上;妻子患子宫癌,要动手术,他也顾不上,就是一个心思扑在建校办学上。他经常愧疚地说:“我对不起妻子和老父亲。我要把学校建好,来报答他们对我的支持。”
  为了建校,他曾经在许多地方赊欠过材料,时常有人来催账,但一看到他家里的情况,听到村民的反映,都表示可以延期付款。一次,一位外县的小伙子骑车来到他家要账,到大门口时故意将腰里别的匕首亮了出来,声称今天拿不上钱就给他一点颜色看看,并说:“你先准备着,我到别处转一转,过一会拿钱。”可当他到村里转了一圈回来后,却说:“老兄,真没想到现在世上还有你这样的好人。这钱你什么时候有就什么时候还,以后你遇到难处,尽管来找我。”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中湾小学终于在1997年6月建成了。现在的中湾小学共有房屋6栋,教室8间,图书室1间。各单位捐助的图书近4100册,其中仅松江供电局就捐助了3000册。新校的落成也促进了他们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巩固率、升学率分别为96%、97%、98%。最近,在上海市松江供电局和县政府的共同帮助下,学校已通了电,为他们逐步实现电化教育和开展勤工俭学提供了有利条件。(附图片)


查看完整版本: [-- 冉树苍:汗洒黄土地 烛光映山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