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把民族音像业“龙头”做大——访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司长王涛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0年06月 -> 把民族音像业“龙头”做大——访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司长王涛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祝华新 2000-06-30 00:00

把民族音像业“龙头”做大——访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司长王涛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把民族音像业“龙头”做大
  ——访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司长王涛
  本报记者 祝华新
  王涛8岁的儿子最近看了日本制作的《三国演义》光盘,父子俩经常在一块讨论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唠着唠着,王涛觉得有点不对劲:怎么关羽还有个女儿叫做关凤?不管王涛如何苦口婆心“正本清源”,可儿子就是相信那个被日本光盘走了形、变了味的三国故事,让做爸爸的哭笑不得。
  对进口卡通片《花木兰》,王涛也总怀疑好莱坞把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拍成了一个穿着中国服装的欧洲古典爱情故事,木兰对爱情的热烈和不羁是不是有点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
  作为新闻出版署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管理司司长,王涛想得更多。国外影视音像制作公司今后将更频繁地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与我们争夺节目源,用一流的技术手段诠释的却是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民族音像业能否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不仅是一个民族产业盛衰兴亡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在光电磁上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音像业责任重大,音像制品要激起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加珍爱自己的国家。
  然而,民族音像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全国近300家音像出版单位中,1998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17家,在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区区两家。而美国华纳—百代、环球—宝丽金等公司,年销售额都在40亿美元以上。国产音像制品虽然从9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进步,但选题趋同,缺乏高品位的精品。在音像制品盗版猖獗的情况下,正版首次发行不能迅速覆盖市场,就会给盗版留下缺口。正版发行量上不去,价格就下不来,与便宜的盗版产品相比吸引力更弱。王涛认为,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音像业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去开发、制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源,只好采取“炒冷饭”和“拿来主义”的做法东拼西凑,前几年粗制滥造的“卡拉OK”节目的泛滥就是一例。一些音像出版社甚至靠违规“卖版号”过日子。
  音像业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就落脚在一个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像图书业还有计划产品如教材的支撑,增值税也比图书业高得多。商业银行不愿意向音像公司提供项目贷款,嫌其家底不够抵押。目前,音像业出现了大面积亏损,音像业的中外差距与图书业相比更为严峻。王涛认为,音像管理的重点不是缩小亏损面,而是千方百计把“龙头”做大。从政策上倾斜,扶植若干有前途的音像出版公司,提高其综合竞争力。特别是在保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着力拓宽社会资金进入音像业的渠道,推动音像出版单位的资产重组,通过改革培育若干家软硬件兼营、影视录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音像出版单位。
  王涛强调说,把握和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出版界后起之秀的音像业也责无旁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培植和发展音像生产力,才能提高我国音像业的国际竞争力,舍此别无选择。
  有人担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目前音像业的市场主导产品VCD会不会很快被宽带技术所取代?王涛的看法比较低调。他分析说,在因特网上下载音像制品,即使技术障碍不复存在,也不会是全方位的。这里牵涉到人们的欣赏习惯,只要专门的阅读器存在,恐怕还会需要光盘。何况占我国70%人口的农村音像市场已经有启动的迹象,一项农民消费意愿调查表明,农民最想添置的非生活必需品就是VCD播放机。农村市场一旦打开,VCD至少还有5—10年的黄金时期。对于音像出版单位来说,无论是选择某种介质或者在电视台、因特网上播放,它的出版制作功能都是不会萎缩的,总是需要它用智慧来创作艺术产品。王涛笑着说,以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是音像业的末日,恐怕是杞人忧天。


查看完整版本: [-- 把民族音像业“龙头”做大——访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司长王涛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