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更明 |
2001-07-31 00:00 |
穷乡壮歌——记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中学校长刘亚民
第10版(教育) 专栏:
穷乡壮歌 ——记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中学校长刘亚民 张更明 2001年6月11日,河南省安阳县北郭乡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一辆灵车缓缓行驶,当路过北郭乡中学时,师生们纷纷涌上前来,不少学生跪在灵车前面,泪如泉涌,失声痛哭。刘亚民,安阳县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二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党和人民,奉献给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人生壮歌。 “说什么也要争口气把工作干好!” 1987年9月,刘亚民开始担任北郭乡中学校长。地处两省四县交界的北郭乡,交通闭塞,经济基础差。面对落后的条件,不少人劝他,快托人调走吧,别在这穷地方受罪啦。而他回答:“咱是共产党员,组织上信任我,说什么也要争口气把工作干好!” 然而,要改变乡中落后的面貌,谈何容易。但刘亚民认准了的事,18头牛也拉不回。为了筹措资金,改变办学条件,他奔走呼号,多方求援。同时,他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费尽心思。麦收时节,他看见收获后的田里有不少散落的麦穗,想到如果发动学生拾起这些麦子来,一可勤工俭学,二可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果实的品德。他的想法立刻得到大家的赞同。从此,每年的麦假,学校组织学生拾麦子成了常规。几年下来,就利用这些钱购买了18台电视机,还买了电风扇和投影机,改善了教学条件。 对自己,刘亚民的“抠”又是很出名的。他坐的一把藤椅,还是1987年学校统一配发的。后勤的同志几次要给他买新的,可他执意不肯。许多老师说:“你是一校之长,经常和外边的人打交道,要注意形象啊。”可他却说咱学校家底薄,应该把钱用到刀刃上。在他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郭乡中逐渐旧貌换新颜。 “怎忍心让孩子在快倒的房里上课” 1992年9月,刘亚民被任命为北郭乡教办主任。上任伊始,他骑着自行车转遍全乡中学,发现几乎所有学校都破烂不堪。雨季一到,许多学校被迫停课。他决定采取“捐资、借资、筹资”三项建校政策,彻底改变全乡中小学面貌。 筹资建校,对于穷乡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1993年大年初一,刘亚民踏着冰雪跑到了3个村庄召开捐资助学动员会。他讲得语重心长,热泪盈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们怎忍心让孩子在快倒塌的房子里上课!”说着他当场拿出300元。 为了引起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他跑东村奔西庄,常常半夜里还到村干部家里动员。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干部被感动了,村民被感动了,企业家、个体户被感动了,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同时,身为人大代表的他还在乡人代会上提出“教育兴乡”的举措,号召集资建校。经过大量的工作,全乡共集资300多万元,7个村建起教学楼,13所学校扩建改建,还新建两所初中。1997年底,全乡顺利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教育质量也跃居全县各乡之首。 “哪有当家长不疼自己孩子的!” 凝聚人心的是关心、理解和体谅。刘亚民爱他的同志,更爱他的学生。 和他一起教毕业班的范书堂老师说:他采取目标教学和题组教学,对每一道例题,他都要精心筛选,备课量非常大。他还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给个别学生补习。刘亚民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考虑得十分周到。他常说:“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也是家长,哪有当家长不疼自己孩子的!”教室光线差,学生视力下降;学生睡地铺潮湿,有害健康。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白天忙完了工作,晚上骑着自行车到处筹款,终于更新了照明设备,买了330余块铺板。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刘亚民的心血和汗水。而对自己,一张凉席,他铺了20年之久,上面补丁连着补丁;一条腰带,断了接上,再断了,再接上。 2001年6月5日,是北郭乡中广大师生刻骨铭心的日子。早晨,刘亚民安排完学校的工作,突然一阵眩晕,倒在地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了寝室,等他苏醒时,见身边围着不少人,便说:“不碍事,大家上课去吧!”在大家再三劝说下,他才不得不住进了安阳市医院,谁知这一去竟成永诀。确诊后,医生惊呆了:肝坏死。医生说:“这种病最少有两年历史,如果早一点儿来治,完全可以治好。”傍晚,老师们悄悄地走到刘亚民床前,轻轻地呼唤他的名字。刘亚民慢慢睁开眼睛,吃力地说:“假期的事安排了吗?”这句话成为刘亚民的最后遗言。 6月7日凌晨,优秀的共产党员、教育工作者刘亚民因劳累过度,猝发心脏功能衰竭,溘然去世,年仅44岁。(附图片) 图为刘亚民(中间坐者)在为北郭乡中学学生辅导功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