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达126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千万“川军”走天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12月 ->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达126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千万“川军”走天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裕国 2001-12-31 00:00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达126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千万“川军”走天下

第9版(要闻)
专栏:头条新闻大奖赛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达126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
千万“川军”走天下
本报记者刘裕国
  20世纪末期的巴蜀民工潮,举世瞩目。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故土,走南闯北,打工学艺。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已达126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560万以上,比去年增加100万人。庞大的劳务大军不仅支援了沿海地区和各地城市经济建设,而且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农民已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实现58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份额可达29%。
  政府搭平台提高输出水平
  多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工作,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四川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
  今年3月25日,新任四川省委书记周永康同志指出:在当前情况下,劳务输出是农村富余劳力的一个出路,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他要求有关部门作深入调查,使四川劳务输出工作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能更科学地组织起来。紧接着,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四川省委有三位副书记、两名常委专门批示和研究劳务输出工作,分别提出了开创劳务输出工作新局面的具体要求。
  为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年初,省政府邀请了国家级涉外劳务公司20多家与四川外派劳务基地县对口洽谈。7月初,省政府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了川疆劳务洽谈会。全省9个市、14个县的党政领导与新疆48个用工单位进行了劳务洽谈。协议建设工程达6.1亿元,为集团化输出探索了一条路子。新四川目前在新疆民工多达60万人左右。在疆资产过千万元的川籍企业家至少在100人以上。
  机制促输出劳务形成产业
  随着劳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四川省积极探索了组织方式的创新。今年,省上选择并命名了16个劳务开发龙头企业,确定了30个劳务开发基地县、5个外派劳务基地和4个专业基地,用龙头企业带动加基地培训选送,不断提高民工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为从体制上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不合理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不公与歧视,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统筹就业,四川选择金堂县作为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县,初步形成了“平等就业、同工同酬”为特征的统筹就业准入制度。目前,这一制度正在全省逐步推开。
  全省各地还创建了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宜宾、遂宁、巴中等市,还建立了“风险金制度”,把劳务输出直接与市县政府、乡镇、局领导挂钩。全省92%的乡镇建立了劳动服务站,使信息入村入户。省劳务办创建了“中国西部劳务信息”网站。以多方式、多途径,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前瞻性、引导性的信息服务。各劳动力市场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上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与各省区县均实现联网运作。建立和完善了劳动力信息收集、发布、检索、预报、统计为主的网络系统,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目前,川军足迹遍及全国,还有10多万人走出国门。民工潮孕育了创业潮。通过劳务开发这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洗礼过程,使农民在打工历程中,沐浴了城市现代文明,冲刷了小农经济思想,一大批有胆有识的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先后有40多万川军四带(带资金、技术、经验、信息)回乡,办厂经商,致富桑梓。这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领更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查看完整版本: [-- 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达126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千万“川军”走天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