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山窝窝里蹦出个“金不换”——看文山州如何培植三七产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12月 -> 山窝窝里蹦出个“金不换”——看文山州如何培植三七产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帆 2001-12-31 00:00

山窝窝里蹦出个“金不换”——看文山州如何培植三七产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窝窝里蹦出个“金不换”
——看文山州如何培植三七产业
本报记者张帆
  “三七的春天到了!”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特产局,局长雷绍武告诉记者一条喜讯:“截至2000年底,三七产业完成总产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税利9349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3.5%。”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又名田七,是我国独有的植物品种。医药市场上,对三七原料的需求在稳步上升。然而,直到90年代中后期,作为中国最大三七产地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却经历了“三起三落,八年徘徊”。农民对三七种植失去信心,种植面积由历史最高水平的7万亩锐减到3万亩,加工企业都不景气。
  “总结经验和教训,很重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搞清楚,在落后地区搞市场经济,政府应该干什么和怎么干。”雷绍武满脸真诚地说。
  做规划搭舞台
  从1997年起,培植三七的新尝试开始了。首先就是制定三七产业发展规划,这是文山州政府第一次就一个产业的发展作出的全面规划。《规划》的核心是就三七种植提出了“适度规模、择优布局、集中连片、科学种植”的指导思想,强调不盲目发展,以销定产,州里确定三七的种植面积维持在3万亩左右;择优布局要求种植的地域要做到最优,如在海拔1600—2200米的温凉山区发展优质三七基地;集中连片考虑的是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大户搞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将低素质的七农淘汰出局;科学种植的目的就是运用先进技术,尤其是推广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高三七的质量和产量,创名牌三七。
  这回文山没有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实施了类似于市场准入的制度———种植许可证管理。根据农民土地的土壤性质、种植的技术水平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颁发种植许可证,集中当地最适合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三七种植。三七产业链的“第一车间”在地头,许可证管理克服了种植的盲目性,但要为七农提供技术、信息和资金的扶持,必须有一个运转良好的中介组织,当地的几家制药企业却并不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于是,由文山州三七局牵头,联合当地6家企业组建了文山三七产业有限公司,州政府出资50%,特产局作为股东参与公司管理。产业公司的任务就是开展优质无公害三七的种植、流通和初加工,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将七农与市场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三七开发的产业链。
  定标准创名牌
  一个产业的兴旺通常是由一批名牌产品的出现而带动起来的。过去文山的三七从种植到加工,没有标准,导致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毁了文山三七的声誉。由此,文山州特产局将质量标准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特产局首先拨专款50万扶持州三七研究所制定了三七种植的质量标准,对三七的种子、茎叶、苗质、切片的质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2000年全州加工企业投入技改资金7614万元,完成技改项目2项。
  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推行极大地提高了文山三七各类产品的品质,一些新、特、优产品相继面世,并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近3年来,三七加工企业共申报新产品开发11项,今年1—9月,三七加工企业已形成6种主导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税利1923万元。同时,消耗三七原料23万公斤,为农民的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市场。
  促科研求开放
  三七是个宝,但人们对这个宝贝疙瘩的认识还很肤浅,三七的药理研究不少还处于“填空”阶段。文山三七研究所是隶属于州三七特产局的云南省唯一一家从事三七研究的单位。副所长陈昱君介绍说,1997年前,这个所一年的科研经费只有区区5万元,科研力量的薄弱,缺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直接制约着文山三七的种植和加工水平的提升。
  “1997年后,情况整个发生了变化!”“州政府将三七科研作为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来抓,3年拨款70万予以扶持。”陈副所长介绍说,三七所拿出了5项应用型成果,其中三七质量标准及高产栽培示范研究已经成为优质无公害三七栽培的技术标准推行。省里支持的150万、2000亩三七GAP示范种植项目,三七所承担了其中的技术培训、指导任务。三七产业的市场前景使三七的研究开始升温,国内许多知名的科研院所纷纷前来三七所寻求合作。
  今年,云南省政府将三七根腐病防治项目向全国招标,文山三七研究所、中科院生防所、上海农科院植保所、云南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中标。这项投资200万的研究,文山州自己掏了100万。州里决定将对研究所逐步实行“断奶”。为此,研究所已在做两手准备,一是加强基础研究,通过与国内外的大型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开放实验室,巩固其国内三七研究的基础性地位。二是重视应用研究,与市场对接,开发生物育种项目,成为优质、无公害三七种苗的供应商。另外,与厂商联合,加快三七新产品的开发速度,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去不断拓展国内外药品和保健品市场。


查看完整版本: [-- 山窝窝里蹦出个“金不换”——看文山州如何培植三七产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