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路上——小剧场的大视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02月 -> 在路上——小剧场的大视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琼 2001-02-23 00:00

在路上——小剧场的大视野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在路上
  ——小剧场的大视野
  本报记者 刘 琼
  背景:1982年4月,京沪导演在宁联席动议戏剧革新。中国小剧场戏剧自此揭开帷幕。时过近二十年,在《新剧本》杂志社与中国文化报、北京剧协发起的“当代小剧场戏剧研讨会”上,有的戏剧评论家高度评价了小剧场戏剧的重要贡献,得到在座中国戏剧界知名人士的赞同。小剧场戏剧没有因为实验和先锋而夭折,更不曾因为挑战传统戏剧而走出公众的关注视野。
发言一:田本相的“不定义理论”—不要着急给现在的小剧场戏剧作任何定义,应该允许各种各样的戏剧存在。
  (作为一位学术思想活跃的资深话剧理论家,田本相由关注戏剧形式的探索到关怀持有探索意识的主体,阅历多多,感悟多多。“实践证明,前卫也可,不是前卫也可,小剧场戏剧包容性很强,具有中国特色,这是值得珍惜的。”他对首都小剧场戏剧十年来的成果评价尤其高,认为北京首执牛耳,已经出现了一个好的文化空间、一套好的运行机制、一个多元化戏剧格局和一支好的戏剧创作队伍。精神要解放,戏剧思维要改变,观念要打破,要尊重多种声音的存在。言谈中流露出学者的理性和长者的仁厚。)记者补白:“宽容和团结”一再被呼吁,导演查明哲和李六乙甚至提出小剧场戏剧要联合运作,形成强大阵容。
  发言二:孟京辉的感叹—你给我一千万,我不一定能搞出一个戏,给我十万,我也许就能搞出一个戏,问题的关键是创作。
  (孟京辉以及他的《思凡》、《恋爱的犀牛》、《坏话一条街》等小剧场戏剧知名度近来急剧飙升。在时尚文化圈,孟京辉话剧的票房号召力,犹如张艺谋之于电影。有票房号召力的孟京辉声称“钱不是主要问题”,并非饱汉不知饿汉饥。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出身,给了孟京辉一双探求戏剧文学品位的眼睛。“有了钱,反而不快乐了,因为缺乏灯光,缺乏导演,最最缺乏的是剧本原创。”似乎是佐证创作的薄弱,到会剧作家寥若晨星。)记者补白:孟京辉的感叹得到了导演们的共鸣。李六乙表示特别想排原创,“导演把文学湮没了。文学的丧失,是一个极大的丧失,是作为二度创作的导演不愿意看到的。这种原因下才会出现经典作品的改编和对经典作品内涵的延伸”。
  发言三:查明哲的意外—小剧场的发展,帮助了剧院的生存,我作为一个导演,没想到自己会搞小剧场戏剧。
  (查明哲说,导演《死无葬身之处》时,就因为没钱,没剧场;排《纪念碑》是因为只有两个演员,为给观众造成亲近的感觉,选择了人艺小剧场。话语直白,道理深刻,印证了童道明“小剧场戏剧是中国话剧的救亡”观点。“救亡”体现有二:从空间上界定的小剧场易操作,易交流;从方法论上界定的小剧场,具有天然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为大剧场积累不一样的演出经验。)记者补白:是作为方法的小剧场,还是作为空间的小剧场,这一曾经纷争热烈的戏剧本体讨论,似乎不再成为认识的难点。在倾向于将二者结合的前提下,人们更加热衷于探讨操作,探讨市场。
  记者点评:以游击队形式出现的小剧场戏剧,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质变和量变。不论国家剧院还是地方院团,或是演出个体,都在小剧场这块天地里活动。小剧场戏剧由一个前卫的实验场所,发展为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由分战场变为主要阵地。小剧场戏剧还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娱乐方式,吸引了许多年轻知识分子的投入。
  在戏剧、戏曲创作沉入低谷之时,小剧场戏剧异军突起,风采粲然,被视为二十年文艺史的重要现象。喝彩之时,我还是忍不住说出内心的不满足。
  先锋、实验是小剧场戏剧的品格,而当下许多小剧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只是大剧场的延续和物理空间的缩小。以创新和求异思维度量,小剧场戏剧的繁荣要打折扣。此其一。
  其二,如果没有北京京剧院去年排演的《马前泼水》,小剧场戏剧充其量只是小剧场话剧的专利。话剧一马当先开路后,小剧场戏剧形式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始终跟不上。中国戏剧、戏曲久久走不出低谷,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保守和对先锋文化的质疑姿态。
  批评的缺席。小剧场戏剧要发展,必须有一些有分量、有美学分析的戏评。这一来自业内人对批评的热切呼唤,将媒体的新闻报道式批评置入被告席:戏剧批评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美学状态。


查看完整版本: [-- 在路上——小剧场的大视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