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上帝”变“猎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02月 -> “上帝”变“猎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廖先旺 2001-02-26 00:00

“上帝”变“猎物”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上帝”变“猎物”
  廖先旺
  为了监视因特网上的电子邮件,美国联邦调查局设计了一个专用软件,安装在因特网服务商有关网站的服务器上。它可以检查过往的邮件,如果发现有与美国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软件就会自动跟踪或者截获这个邮件。
  这个软件最近被美国一些公众网、美国网民协会和一些网络论坛披露出来,引起激烈的争论。一些网民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对网络操纵、干涉个人自由的一个具体例证。但美国政府也摆出它的理由:去年6月,就是凭这一软件发现了一些网虫竟通过网络渗透到美国联邦毒品监督局去找有关毒品的情报。而在世界上进行监督公民活动的国家也不仅是美国,如英国在去年7月也通过一个法律,批准政府在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上安装黑匣子以监督电子邮件。
  除了政府对公民的电子邮件感兴趣外,企业也有类似的“准间谍”行为。据统计,50%以上的美国企业都监视其职工的电子邮件。有时一些非法的监控措施还真发现了企业内的“大鱼”。去年美国海军部队开除了500多名成员,原因就是他们向一些色情网站发了电子邮件。《纽约时报》去年开除了在弗吉尼亚州的20多名员工,原因是他们邮寄了有黄色内容的电子邮件。各国企业监督员工的主要办法是利用一些专用软件,通过软件就可以发现你上班时间到底浏览了哪些网页,一旦发现有些英语单词如hot之类还会自动封住你要去的网址。最新的间谍监督软件功能更加强大:你正在你的电脑前输入有关内容,在另一间办公室里的监督人员可以在他自己的电脑屏幕上实实在在地看着你打的东西。
  监督电子邮件并非窃取秘密的唯一渠道。一些网络销售企业在进行销售业务时,也想方设法获得顾客的兴趣爱好及其它个人隐私。在电子商务网站和一些博奕网站最常见这类索要个人隐私的网页。它们以极少的优惠价格或者中奖来诱惑顾客登录自己的隐私,而这些个人隐私情报对商业企业,有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美国几个知名网站卖一份这类情报的价格可以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据一些研究材料说,欧洲也有近2/3的企业网站在收集顾客的信息,但只有10%的企业公开向自己的顾客承认这一点,众多的企业都是含糊其词,敷衍了事。
  企业窃秘的最常用办法是利用浏览器的Cookies来记录网民隐私,而许多网民并不太懂这一点。Cookies实际上是一个附加在浏览器上的一个小软件。它记录下你的电脑身份、你的电子邮件地址、密码,以及你个人在其它方面的爱好与性格特征等。如果你回答了软件提出的问题,那么以后在你上网时浏览该网站时,它马上就可以知道你是谁。据说,只要你浏览过亚马孙网络公司的网页并回答过问题,以后只要一浏览到它的网站,其网页会将符合你性格和喜好的商品广告自动打出来。
  有鉴于此,一些人士感叹,网络时代的顾客已从“上帝”变为“猎物”。


查看完整版本: [-- “上帝”变“猎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