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晋中看“枣”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02月 -> 晋中看“枣”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夏珺 2001-02-26 00:00

晋中看“枣”

第1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晋中看“枣”
本报记者 夏珺
  雨水刚过,记者就来到山西省晋中市看“枣”。春寒料峭,大地刚刚复苏。这个时节看枣显然不合时宜——只能看到还没睡醒的枣树、枣苗。所以,与其说是来看枣,不如说是来看一种新的开发模式。
  黄土沟能成“黄金沟”吗?
  晋中市所在地是榆次。坐在汽车里,只见晋中平原平坦如镜,伸向天边。然而,刚走了不到半小时,约莫20多公里的样子,平原不见了,陪同的人告诉我进了丘陵区。我怀疑自己听错了,丘陵应当是起伏的小山包,而这里是沟沟壑壑,好象是造物主恶作剧,在好端端的平原上胡乱地掏了好多豁子,弄得大地千疮百孔,一片狼藉。
  这千疮百孔是暴雨冲刷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惹的祸。从山西中部到黄河沿岸,绵延几百公里,这样的沟沟壑壑不是太多太多了吗?这样的黄土沟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四荒”,不招人待见。
  可是,偏偏有人看上了这黄土沟,发誓要把黄土沟变成“黄金沟”。
  此人叫马彰原,今年47岁,是秦皇岛华德工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华德公司本来是搞酒过滤设备的,跻身秦皇岛开发区上千家企业前10名。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生在榆次、长在榆次的马彰原将目光瞄向了山西的荒山荒沟。在有心人看来,这荒山荒沟就是宝贵的资源。
  山西有一种野生的酸枣树,满山遍野都是。酸枣树特耐旱,别的植物旱死了,它照样生长;而且特皮实,特倔强,庄稼人嫌它碍事,把它刨了,可你刨一根,它又钻出两棵芽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彰原得知,这野生酸枣可以嫁接改良为红枣的优质品种——梨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利用荒山荒坡开发梨枣,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岂不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说干就干。1998年,马彰原回到家乡榆次,注册成立了山西华德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请来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首先在运城地区万荣县东毋庄村的一条荒沟进行科学实验,将10万株野生酸枣嫁接改良为梨枣,获得成功。同时,配套发展综合养殖和特种养殖,用猪粪代替化肥,用鸡、鸟、虫等生物替代农药,探索出一条林果绿色生态开发之路。接着,又先后在万荣、临猗、河津、榆次、灵石等县市区开发了15个生态沟(园)和两个苗圃。
  目前,这些生态园区已嫁接枣树200万株,苗圃培育枣苗80万株,2000年已初见收益,共产鲜枣25万公斤。华德人的汗水没有白流。
  穷山沟出了万元户
  开发梨枣,农民得到实惠了吗?
  我们来到北田镇平原村。站在一条沟的边儿上,朝下望去,陡峭的悬崖下面,是一块块不规则的田,但很平整,垄打得很直。这里原来是一条荒沟,去年由华德公司租赁下来,将荒沟整理成田,还修了围堰,挖了蓄水沟,以防止水土流失。
  沿着专为这条沟修的路走到沟底,我好奇地用手拨开表土,露出了地膜,扯破地膜,一棵一拃多高的小枣树苗″卜楞″一下站了起来。这是去年秋天种下的。村支书王二平告诉记者,这条沟整理出了700多亩地,去年一共整了4条沟,出了300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枣树。王二平说,过去别说是这兔子不屙屎的荒沟沟,就是那些薄地,乡亲们都懒得种。华德公司马总他们来了,这些荒沟沟才派上了用场。
  汽车一进村,乡亲们就围了过来。一见是马总,老乡们像见了久别的亲人。安拴驴、姚引凤夫妇热情地将我们引进了他家的小院,又是端茶,又是倒水,老安还钻进菜窖拿出了苹果和酒枣。老安今年57岁,家里5口人,种了40亩地,一般年景收入两三千元。可去年就大不一样了。老安扳着指头对记者说,去年他家是三喜临们:一喜是他两个儿子在华德打工(整地),挣了1.1万元,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年收入);二喜是女儿翠凤上了太原农校,是华德公司出的钱;三喜是儿子有志跟华德公司的女技术员搞上了对象。
  记者在村里看到有些房子已是人去屋空,有的已是断壁残垣。原来这里土地瘠薄,生态环境恶劣,一些老乡已移居他乡。老乡们说:“平原村的树,光砍不栽;平原村的姑娘,光走不来。”自从华德来搞开发,又是修路,又是打井,晚上也不闲着,组织老乡们学果树栽培技术,把个沉寂的小山村搅了个热火朝天。原来想搬走的人也不想走了。老安原来也有搬走的打算,我问他还想走吗,他使劲儿摇头:“不走了,不走了。要走也得跟老马走,老马上哪儿我上哪儿。”王二平说,去年村里有二十六、七个劳动力在华德打工,光劳务收入就超过10万元,差不多顶往年村里总收入的两倍呢!
  产业治荒,企民共富
  应当说,华德人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产业治荒,企民共富。”
  榆次区副区长韩拴虎对这种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种模式的效益是多重的、综合的,对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对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都大有裨益。榆次区国土面积1328平方公里,丘陵沟壑占了1/3,适合发展枣的“四荒”地在20万亩以上。华德的运作符合市场经济,所以有生命力。我们正在探索政府、企业、出资者三方联合开发的操作办法。所谓出资者,是指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进来,以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
  榆次区计划用三、四年时间开发20万亩优质枣。而华德的胃口更大,编制了《华德1000生态农林开发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在山西投资开发1000条荒沟,届时产业土地面积将达50万亩!按每亩产枣1000公斤计算,就是5亿公斤!这么多枣儿到时候卖给谁?记者表示担忧。但马彰原说没问题,一是华德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二是搞深加工,做果酱、枣汁,三是开拓国际市场。几年来一直跟踪研究华德的晋中市原市长助理范浩里说,华德应当做大,但要做好战略规划,既有长远的目标,又有可操作的实施步骤,解决好人才、资金、市场等问题,稳步发展。
  从1998年至今,华德创造的“产业治荒,企民共富”的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其发展前途也可见端倪。愿华德人稳扎稳打,把枣产业做大做“甜”。


查看完整版本: [-- 晋中看“枣”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