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构建新桂林 展望新世纪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02月 -> 构建新桂林 展望新世纪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罗昌爱 2001-02-28 00:00

构建新桂林 展望新世纪

第12版(专版)
专栏:

  构建新桂林 展望新世纪
  罗昌爱
  199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桂林市与桂林地区行政区划合并,成立新桂林市。时至今日,新的桂林市已经走入了她组建后的第三个年头。
  桂林,这座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如今变成什么样子了?地市合并,这些年在中国大地上为数不少,合并后是否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桂林怎样走出一条旅游城市发展的路子?
  人们关注着桂林。
  过硬数字 喜人成就
  早春二月,记者来到桂林采访。这时,桂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在召开,在隆重庄严的大会上,市长李金早的工作报告是那么激动人心、令人振奋。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据初步统计,“九五”时期,桂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8%,第二产业增长12.3%,第三产业增长13.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5%,市级财政收入增长13.2%。刚刚过去的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1%,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广西平均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改造和建设步伐加快。“九五”时期,桂林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4亿元,是“八五”时期的2.6倍。两江国际机场、新火车站、天湖水电站二级城市中心变电站、通讯扩容和光缆工程以及一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使用,城区七大街道、二大桥梁和中心广场的大规模改造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与山水同美”的桂林城正以越来越漂亮多姿的新面貌预示着她将与桂林山水同美。
  ——旅游业发展迅速,“大桂林旅游圈”初步形成。去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接近10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接待量居全国第五位,增幅居全国第一位。旅游总收入45.12亿元,增长23.31%,旅游业的各项指标已经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纪录。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整顿、“抓大放小”,使桂林工业全面焕发生机活力。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达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税利11.79亿元,增长27.74%,为广西工业的“后起之秀”;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八五”扶贫攻坚计划胜利完成;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九五”期间,桂林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5%,五年累计119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2.58倍,累计利用外资7.07亿美元。
  ——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计划逐步落实,新产品明显增加,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大体制创新力度,着力招商引资和产业开发,以平均3年翻两番的速度快速发展;全市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达标人口覆盖率达100%;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日趋繁荣;文教卫科全面发展,生态建设、环境和资源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数字就是事实。透过这一系列让人感奋的数字,记者找到了人们对桂林关注的最好答案。
  正确决策 善于驾驭
  地市合并后,新的桂林市辖12县5城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480多万人口,桂林一下成为全广西版图最大的城市。
  桂林地市合并,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以旅游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桂林不仅仅属于广西,桂林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党和国家把探索如何构建一座中国式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重任搁到了新成立的桂林市委和市政府一班人肩上。
  “新的桂林市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以及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记者在不同场合采访桂林的两位“当家人”:市委书记姜兴和、市长李金早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1998年12月7日,对于桂林的发展来说,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中共桂林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对如何把桂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提出了明确的思路:突出旅游和农林两大重点,争创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现代工业和以旅游商贸、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产业“两大优势”,实施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两大工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两大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把桂林建设成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行居方便,市民文明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在这个总目标下,桂林市扑下身子,悄悄地在五个方面加大了发展的力度,即: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来发展;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现代工业,把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商贸、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富民产业来发展;实施以完善基础设置、增强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为目标,“显山露水”、“连通江湖”、“拆墙见绿”为主攻方向的城市建设,建造“与山水同美”的新桂林。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能从复杂的局面中理出头绪来源于善于驾驭。只用两年多时间,新的桂林市委、市政府不仅很快理顺了合并后方方面面的关系,而且在旅游、农业、工业、三产、城建五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市显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干群团结、人心顺畅的局面。1999年和2000年是桂林历史上城市改革和建设规模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一个时期。
  两年多来,桂林获得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全国重点城市环境整治综合考评第一名、第四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青年文明号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造林绿化先进城市、广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
  探索新路 真抓实干
  桂林以奇山秀水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发现桂林的城市交通、房屋建设、江湖的管理与保护,与秀美的山水日益变得不协调起来:路变窄了,水变脏了,山被遮了,湖被占了,房变旧了,面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滞后,一些游客曾戏称桂林像“漂亮姑娘穿着破衣衫”。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甚至断言“桂林山水甲天下,城市不如我乡下”。
  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大胆提出了“显山露水”的构想,即把城里遮山占水的建筑拆掉,将位于市内的湖泊与流经市区的河流相互连接起来,同时在市区沿江、沿湖兴建上档次的特色园林和中外名亭名阁等建筑,在江与湖、湖与河以及湖与湖之间仿建诸如“赵州桥”、“玉带桥”、廊桥等国内外著名的桥梁,从而改变桂林市区内江河湖泊被挤占、不适应旅游业发展、未能更好显现城市美景的状况,提高桂林城市的文化品位。
  这一大胆构想,是桂林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的先导。不多久,一场以“显山露水”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
贯通“两江四湖”,做好“水”的文章;
拓宽城区五大主要街道,减轻市中心区人口压力;
坚决拆掉“遮山占水”的违章建筑,“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绿于民”!
  短短时间内,桂林“毁掉”了9座苍老破旧的桥梁,“铲除”了上万间有碍景观、遮山占水的各类建筑,将1000多个杂乱无章的地摊、铺面转移地下,拆迁总面积达36.1万平方米。随着中心广场的建成,正阳街、滨江路改造的完成和“两江四湖”贯通工程的启动,桂林正以“湖面大而净起来了,道路宽而亮起来了,草地多而绿起来了,山和水日益露出来了,房子新而漂亮起来了”的新面貌出现在市民和游人面前,得到一片赞叹声。
  桂林在城建方面敢想敢干,大胆摸索,在解决城市建设所需资金上也是如此。
  当几乎所有的主要街道、重点商贸区的上万个建筑物被拆得所剩无几,工程浩大的“两江四湖”连通开始动工,横跨漓江的解放桥被拦腰炸断正在重建,仅一期工程就需资金130多个亿的预算方案出来时,有人惊疑:钱从哪里来?
  对于年国民生产总值仅300亿元、可支配的用于城市建设改造的资金只有5000万元的桂林,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钱从哪儿来确确实实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然而,记者采访市长李金早和其他市政官员,在谈起这件事时,他们却显得那么轻松。
  借用“名城效应”,引进外来资金,这是桂林之所以能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的一大“秘诀”。市里打破了以往那种“我的地盘我来建”的旧观念,亮出桂林的牌子,欢迎国内外旅游开发商前来投资城市建设和改造,兴建宾馆酒家、开办娱乐场所。市政府的算盘打得明白:外商前来投资,路修好了,房子建起来了,你可以经营赚钱,我的城市也漂亮了起来了。再者,路修在桂林、房建在市里,你拿不走,何乐而不为!位于漓江上的一座美丽小岛,长期以来苦于无钱开发,大规模城建拉开后,一位港商闻讯而来,很快便决定投入3亿元参与开发。
  发动全社会、调动各方面力量,动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来盘活非货币形态的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并改革城区管理体制,参与城建,这是桂林成功地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改造的又一个秘诀。桂林市有5个城区,过去从未承接过城市建设任务,城建被认为只是市政府和城建部门的事。桂林市委、市政府一改惯例,首先在九个方面下放管理权限,各负其责;其次,允许把城市的建设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走“以地生钱,以房养路”的路子;第三,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引进竞争机制,支持城建改造。
  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城区和广大市民参与城建的积极性。短短时间内,7条街道的改造任务顺利完成。位于市中心的秀峰区,60%的城建重点工程都在辖区内展开,主要商贸区因改造几乎全被拆迁,营业额下降15%。然而,区委、区政府想方设法,“堤内损失堤外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去年,秀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非但没有下降,反而递增25%。
  广开门路、多辟渠道,使城建中的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在滨江路改造过程中,区政府一下就拿出1561万元,其他业主投资额也多达8762万元。群策群力,从1999年4月15日开工至12月30日,全长1510米的滨江路便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改造工程任务。一条宽阔、亮丽的大道,为风景名城平添几分秀色。由于下放厕所经营管理的权限,全市不仅一下新建、改建、扩建了500座高标准、管理严的厕所,而且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与城建一样,桂林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旅游城市中,按照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在诸多领域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在发展工业中,桂林创出了适应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发展方向,全市形成了13个以客车工业、医药生化、食品饮料为主的工业企业集团;
在发展旅游上,走出了成立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组建中外合资旅行社和私人旅行社,利用外资建设旅游新景区,依托中心景点辐射作用、将周边县数百个著名景点串联起来建成“大桂林旅游圈”,以及公开拍卖旅游船只,鼓励农民一起参与搞旅游的新路子,从而在广西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
在发展高新技术中,桂林又实行优化管理体制,举全市之力共办开发区的改革之举,从而使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短短时间内便拥有各类企业200多家,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生化和环保设备五大产业。
  在环境保护中,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从而取得了旅游上去、工业上去、污染下来、连续3年荣获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总分第一的可喜成绩。2000年,桂林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196亿元增加到300亿元,环境污染却没有超过“九五”初期的状况,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95年的4766万吨,增加到接近5000万吨,只增加不到20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则由1995年的226.4亿标立方米减少到150亿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3%。“经济建设大步跨,山水依然甲天下”。这是许多中外游客对桂林环境保护的美誉。(附图片)
图一:新建的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正阳街。梁炳森摄
图二:桂林中山路的彩色喷泉、灯柱。邓云波摄
图三:正阳街钟楼一角。吕建伟摄
图四:造型美观、雅致的公共厕所。梁荣军摄
图五:新建的正阳街广场。邓云波摄
  ·桂林· 群峰倒影 莫迪生摄
桂林市中心广场 宾振全摄


查看完整版本: [-- 构建新桂林 展望新世纪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