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访残废军人教养院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47年11月 -> 访残废军人教养院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往夫 1947-11-15 00:00

访残废军人教养院

第4版()
专栏:

  访残废军人教养院
往夫
在这里保持着英雄的荣誉
爱国自卫战争中英勇作战因而负伤残废了的军人,在我们解放区中是怎样安置的呢?这一定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我也很挂念这些功臣们,因此,当我到××以后,到处传讲着军人教养院的动人的故事,我就决心去访问。
七月十二日上午,我到了××镇教养院的院部。人们一听“教养院”三字也许会以为是个臂残腿断的人们闲坐休养的地方;但是访问过后,我可以告诉你,不是如此。
这个教养院,却不平凡,这里保持着英雄气概,也充满劳动和爱民互助的热情。
这所教养院去年十月间初成立于冀鲁豫区范县丁河涯;十一月中旬移住现地。据院部政治处张主任谈,今年一月以前还未脱初创时期;二月开始到现在,全院工作却有了显著的进展。
当许多英勇的战士,从前线负伤下来,经过医院治疗,有的残废了,有的身体一时不能复原,这时候的问题是:如何使伤口痊愈的身躯,迅速获得健康,如何使他们思想坚定,更加精神百倍的去为人民战斗,为人民工作,或复员按家投入生产?解决这些问题,实在是一种艰巨的任务。从该院成立到现在,先后共住休养员三千五百人,日常人数总以两千计。我们试想一想,当一个人失去腿脚不能走路,失去手臂不能端碗,他眼望着残废的身躯,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呢?这种痛苦是我们应该深切体贴的。这其中,有的感伤,有的怨尤,想过去想将来,未免顾虑烦燥起来,慢慢地这就会变成包袱,阻碍他们的进步。怎样才能随时解除包袱,使他们既得的荣誉永远保持,使英雄气概继续发扬呢?这就是摆在教育院面前的一个巨大问题。
教养院在这上面经过一番摸索过程,直到今年二月间,才摸到门路。这是在上级的坚强领导下,走群众路线才走通的。
鼓起了学习及生产热潮。
“学本事”运动是由讨论、诉苦种种方式推动起来的。学习内容包括文化,手艺,算盘,针工。现在,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志已经涌入学习热潮,据六个单位统计,休养员为了学习,自己拿出三十四万五千七百二十元买文具,并涌现出八十四名学习英雄,十三个模范学习班,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内,每人至少学到二十五个字,多者学到三百至五百字。
学习使每个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使每个人的情绪百倍提高。第九所的休养员魏中学,为担心学习不好而流泪。
第七所的宋中文所以努力学习,可以从他在一次诉苦大会上的发言来说明:
他家住在鱼台县三区甄凹村,贫农出身,不曾习字。有一年新年到了,他请本村甄老财给写两付对联,和三个先人牌位。写好以后又请甄老财画定记号,以免贴错。可是对联贴出之后,过往的人都围看嗤笑,宋中文问他们笑什么,人家也不愿说个明白,只是说,写这对联的人欺辱你。宋中文无法,找到一位识字好友求教,这才知道那对联是:
“门阔@也大辈辈出王八”
先人的牌位则是:父亲尊其上,祖母祖父列其下。宋中文一听明白,气的痛哭失声,昏迷过去。万恶的地主们,竟用这样无耻的手法欺辱忠诚的农民!宋中文的诉苦,激起人们认字的热情,他自己也努力学习,现在已可以写信了。
其他如:一所柱双拐的二等残废,五十八岁的李福恒。也每天必学两个生字。五所马清良失去右手,就用左手练习写字。六所杨芳廷,不仅自己学习,又拿钱买下六个本子一个字典分发给本班的人。
在生产工作上,他们通过“传手艺”“学本事”的互助方式,把全院百分之六十五的人都组织起来,大家纺花、做鞋、轧花、打围巾……有什么本事出什么本事。五所原只五个人会作鞋、打背心,不久,就有五十六人齐学会了。三所二排,两个月光轧花获利十万元,——这样一来,全院处处是热烈的生产潮,各所各排,俨然象小工厂一般。
而且,不管在学习、生产或日常生活中,休养员以及工作干部,都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这种关系是只有革命军人中才可以见到的。
损伤了身体,损伤不了人民战士的精神。
更其生动的,就是他们和当地群众的关系了。这些革命的“拐子兵”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是:
“在前方英勇杀敌,在后方爱护群众。”
今年春耕时,八所刘文雄帮助群众担水,二目俱瞎的王松长和路玉根二人摸索着抬水点种,拐子三排,也在两晌之内,点种棉花三十二亩。麦收期间,八班锯右手的田双锁和二班锯左手的薛友才,一个人割,一人拿。六所十班的同志,看见房东生活困难,大家齐捐出两千多元,给房东买来一斗米,又当两个残废人给房东老太太担水的时候,感动的老太太热泪并流,马上从手下的织布机上撕下一块布来,为他们擦汗。
他们不仅帮助群众生产,又热心帮助群众学习,如三所段步青,自己买纸,把每期报上的重要消息抄录下来,贴到街上给群众看。
他们帮助群众的统计数目,不能一一例举,现举一、二例如下:全院一千五百廿人参加点种,三天中七个单位统计,共种地二百二十四亩,担水一万六千一百七十八担。二千七百五十六人参加麦收,三天帮助四百二十四户割麦一千四百六十亩,至于日常生活中帮助群众担水、扫地、推粪、推磨,那就难于以数计了。
这是很容易的吗?大家不可忘记,他们是残废人哪?可是,纵然身体损伤了,却绝没有损伤了人民战士为的人民服务的精神。
现在,三千六百名修养员,已先后走出教养院了。他们拖着残废的身体,又投入了各种争胜利,争民主的伟大斗争中,我们相信,在解放区的各个角落,他们还会创造出许多奇迹来的。


查看完整版本: [-- 访残废军人教养院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