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她以青春系非洲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2001年04月 -> 她以青春系非洲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静宇 2001-04-30 00:00

她以青春系非洲

第7版(国际)
专栏:关注非洲

  她以青春系非洲
  本报记者 张静宇
  初次谋面,很难将她与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的头衔联系在一起,更无从得知,因在推动中国同南非民间贸易上贡献突出,她兼获“中南交往一奇人”雅称。直到去年,应邀访华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北京大学的报告厅里发表演讲后,这位年青女士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中国著名学府举办的这次高层次“中国—南非友好关系发展研讨会”和曼德拉先生的亲自出席,恰是在她的力促下得以实现的。她,就是南非中国贸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徐静。
  《环球时报》一短文 促就非洲梦成真
“你一位弱女子,当初怎么就心血来潮,硬要孤身一人闯荡非洲?”几乎每一位渴望了解徐静的人,都希望从她口中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徐静对此只有一句话:“缘于一颗‘不安分’的心。”
  1997年,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徐静面临多种选择。一次偶然机会,她见到《环球时报》上刊载的一篇介绍南非的文章,文中透露中南建交为时不远,互利合作良机显现。徐静马上感到与其去欧美加入白热化竞争,不如独辟蹊径,非洲未尝不是机会。于是,她决意赴南非寻找发展机会。尽管父母、朋友众口一词极力反对,她还是毅然搭上了飞往陌生国度的班机。
  徐静承认,连自己也没有想到,从踏上非洲大陆的第一天起,心中对非洲的那点模糊、甚至惧怕的感觉便随风散尽。凭着个人的勤奋和聪慧,她很快过了英语关,打工过程中显露出的出众能力,也随即为南非工商界看中。初试身手,便成功帮助南非钻石制品进入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消费市场,取得骄人业绩。
  开拓市场显身手 中南经贸牵线人
  1998年伊始,南非政府宣布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中南关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徐静也迎来了难得的事业拓展机遇。学经济管理出身的她如鱼得水,充分利用当地的优惠招商引资政策,为中国企业进入南非以至整个非洲市场牵线搭桥,大力推动中国企业进入南非贸易经商、投资兴业。她相继创办了多家实体,并因成效卓著成为南非约翰内斯堡市工商会成员。
  徐静认为,南非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市场上适合广大低收入阶层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相当匮乏,为价廉实用的中国商品提供了机会。只要把好质量关,中国商品必会大受欢迎。事情发展果然不出她所料,经她组织赴南非经商的200多户国内客商,多数取得良好收益。其中相当一部分至今仍在南非经营。在她的大力促进下,南非东开普省很快与我国浙江省结为友好省份。
  成功源自聪与信 意志能力皆在人
徐静的成功“秘诀”,用她自己的话说有三:自信、肯吃苦加思路明确。自信,是源于实力与理智的自信,不是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赴海外发展的中国人,肯吃苦的不在少数,只是这苦也要会吃。徐静能以相对较少的时间取得成功,除天资外,只能说她比别人头脑更清晰,更善于抓住机会。
  徐静入南非之初,目标明确,无论学习、打工,眼睛始终瞄准进入当地主流社会。她的许多设想,都是在南非高层人士,甚至是总统、副总统的赞赏和直接关照下变成现实的。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恐怕很难办到。
  大展宏图待来日 我以非洲托青春
如今,在中非经贸界小有名气的徐静,正踌躇满志地向着自己的第二步目标——在非洲建立中国工业园区迈进。她从未给自己的公司做过宣传,业绩与信誉就是最好的广告。国内不少知名的大企业向她咨询进入非洲市场之策,而非洲一些国家的经贸官员,也对徐静抱有极高的期望。尽管目前她在非洲已成功进入工程承包、房地产等多个领域,但她似乎还有更大的抱负。
  在与记者交谈时,徐静坦言,虽然很累,但过得充实,能为推进中非合作做些事,是自己的福气。她对记者说,国家现在提倡大力推进与非洲的经贸关系,非常正确、及时。但还需多从实处入手。以自己的经历,她坚信,中非经贸大有可为。至于个人,不要说绝无“见好就收”之意,就是以青春相托,也非妄言。


查看完整版本: [-- 她以青春系非洲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